書名:慾望草原
作者:莊華堂作
出版社:臺北市:唐山
出版日期:2008.08
ISBN:978-986-6552-02-1
館藏連結
簡介:
《慾望草原》敘說了原住民與漢人相遇的過程與後果,特別是客家族群到台灣初期的各種族群關係之發展。《慾望草原》是以「慾望」為軸線呈現了三百年前原客「關係」的發展。
莊華堂的長篇歷史小說《慾望草原》,根據她預擬的書寫計畫架構,乃是《巴宰海三部曲》的開卷之作;究竟這部構思多年的大河小說,將在何時以何等的雄渾面貌竣工呈現,值得外界期待,但是單以《慾望之海》這本字數多達十六萬字的長篇小說來看,莊華堂以虛實交錯的歷史想像、史詩一般的敘事架構,引領讀者閱讀、踏查並想像巴宰海族、道卡斯族、拍瀑拉族等平埔族人的歷史身影,提供了我們管窺台灣的原漢、閩客之間族群關係多重發展歷程的另一道窗孔。無疑地,莊華堂的《慾望草原》,已然將使「平埔文學」之名登入於台灣文學史之列。
書名:撒奇萊雅族裔揉雜交錯的認同想像
作者:王佳涵著
出版社:東臺灣硏究會
出版日期:2010.04
ISBN:978-957-28658-8-0
館藏連結
簡介:
本書為作者修改自其就讀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時之學位論文,研究以長時間被歸類為阿美族撒奇萊雅(Sakizaya) 族裔為對象,藉由參與族群復振運動及部落活動,進行田野觀察與深度訪談,探究撒奇萊雅族裔遊走於撒/美邊界所體現之揉雜(hybridity)的文化實踐與流動的認同想像,呈顯當代族群身分和認同意義壘置、糾纏的複雜樣態。
本文首先探索撒奇萊雅族裔與阿美族之間曖昧糾結的族群界線,這糾結包含了區辨撒奇萊雅認同之線索的任意性;撒奇萊雅族裔在過去「失憶」、「溯源」、「建構」的歷史進程,如何理解自身;正名後,族裔對「撒奇萊雅身分」回返的追尋,以及與阿美族群長期混融的共時性影響,所衍生模稜矛盾(ambivalence)的擺盪認同處境。接著,則是透過撒奇萊雅族復振運動的分析,嘗試理解撒奇萊雅文化在重新建構的過程中,如何因應外界對族群既有想像而做回應;族人於撒/美混融的生活經歷中如何徘徊於文化展演與文化真實之間,且在其中牽涉到族群情感、資源利益、撒/美的緊張關係等多重的糾葛。最後值得強調的是,本文的用意並非是在對撒奇萊雅族裔的揉雜認同提出定義,而是在嘗試藉由撒奇萊雅族裔仍在建構、演變,既是「成為」(becoming)又是「存在」(being)的認同意識,瞭解族裔揉雜認同的生成與變遷,提供一個重新思考當代社會族群分類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