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館藏介紹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館藏介紹

  • 臺灣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Facebook
  •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Home
  • About

見山又是山

發表於:圖書 | by ann facebook twitter plurk
七月 24 2018
書名:見山又是山 : 李永平研究
作者:高嘉謙主編
出版項:臺北市 : 麥田出版 :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2017
ISBN:9789863444916
索書號:863.487 4031-1(6) 0040
館藏連結
內容簡介
本書可視為李永平小說研究的總體觀照,是過去二十年來關於李永平研究最重要的論述合集。這些論述集中觀察李永平各階段的小說創作,精要闡述了李永平的小說藝術特點和風格,以及文學史意義。撰稿者包括馬華、台灣、美國和日本等背景,論文皆為一時之選,對於深入研究李永平作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書中亦收入近年重要的李永平訪談、傳記資料、創作年表,以及首次曝光的手稿、書信及照片。
此書結合論述、訪談、照片、手稿、年表於一體,是坊間第一本李永平研究專著。
(簡介來源:城邦讀書花園)
文章標籤:1947-, 學術思想, 文學評論, 李, 永平
TrackBack Address.
發表迴響 »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發表於:圖書 | by ann facebook twitter plurk
十月 06 2017
書名: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作者 : 思想編委會著
出版項: 臺北市 : 聯經, 2017
ISBN:9789570849721
索書號:110.7 6042
館藏連結
內容簡介
《思想》(Reflexion)雜誌特色
2006年聯經出版的《思想》雜誌創刊,是一份談論思想的刊物,讓各種議題脫離政治立場的對立,回歸正常的思想論辯,由中央研究院錢永祥教授擔任總編輯。
《思想》鼓勵中文知識分子,面對大變動中的世界形勢與歷史漩渦,忠於知識人的人文理想,進行思考努力。它建立一個跨越國界的中文論壇,邀請世界各地使用中文的知識分子,成為《思想》的作者與讀者,完成中文思想性雜誌唯一的、獨有的特色。這些作者包含了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美國以及台灣的華人知識分子參與討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環境,提供不同的意見。
《思想》作為平台,開展出華人的思想圈,分別從社會運動、傳播媒體、民主與資本主義,以及人權法治等,對台灣民主化的得失成敗,提出全面的分析與評價。轉型正義、社會運動政治化、媒體資本化、金權政治,以及弱勢人權等,都是《思想》討論的重點。
1990年代以來中國人的精神與思想產生巨大的變化,例如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啟動、1980年代的思潮、西藏問題、魯迅與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等議題,不斷被討論,《思想》成為了解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如何進行思辨的一個場所。另一方面,《思想》也關心東南亞的華人社會面對政治認同/政治身分的困擾,同時把空間放大到東亞世界,製作專輯討論「東亞意識」,介紹韓國與日本的觀點。
更重要的是,當現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逐漸形成之時,意識形態卻蛻變成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彼此呈現水火不相容的情況。此外,美國過去二十多年來打造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讓美式資本主義在全球取得前所未有的主宰地位,民主與市場兩者都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的俘虜。這些都是《思想》關心的主題。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專輯是「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當代的動物倫理或生態保護的主張,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原本都是朝向人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想,兩者並不衝突。但長期以來的原漢矛盾,往往讓動物保護的主張,涵括在所謂的強勢族群文化中,造成了壓迫原住民族文化的假象,引發了少數民族情感上的反彈,而失去了對話的可能。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專輯,便是在「荒野中的救贖:邁向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的衡平」論壇交鋒後,邀請其中幾位參與者根據演講撰寫的文章。本期另一個專輯是「大陸新儒學探究」,探討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訪談對象是王兵,探討電影在社會中的功能和需求。
(簡介來源:博客來)
文章標籤:學術思想, 文集
TrackBack Address.
發表迴響 »

瓦解殖民世界

發表於:圖書 | by ann facebook twitter plurk
五月 24 2017
書名:瓦解殖民世界 : 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讀本
作者 :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著 ; 陳光興編 ; 王智明等翻譯
出版項:臺北市 :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6
ISBN:9789869358873
索書號:760.3 6037
館藏連結
內容簡介
.當代非洲最重要的思想家,集大成之文集。
.2008年被 Foreign Policy (US) 與 Prospect (UK) 雜誌列入「世界最重要的20位公共知識分子」名單。
.全球首部文集,作者獨家授權。人類視角廣度約124度,視線所及之外,便超出經驗理解範圍。
台灣在歷史與結構位置屬於第三世界,其實與亞、非、拉各地分享著許多共通經驗,例如被殖民、冷戰、移民動盪、威權統治、族群矛盾、轉型正義等等。但這些經驗的迫切壓力下,我們竟然總是將目光投向歐美,希望從西方思想與研究中,找尋自己的解藥;反倒忽視與我們有共通經驗的亞非拉,沒能建立起更積極的認識與互動,讓第三世界能有更豐富的思想積累。
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為當代非洲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曾在2008年選為「世界最重要的20位公共知識分子」。他的著作總能找到嶄新不同於傳統歐美知識圈的切入點,從看似黑白分明的論述裡,開展出一整條光譜,打開過去難以進入的思想空間。
整體而言,本書以《世界的去殖民》(Decolonizing the World)為題,足以標示曼達尼思想的動力之所在:當前世界是遭受殖民帝國主義歷史襲捲的產物,必須要徹底瓦解殖民過程在精神、物質、知識、法律制度、機構形式、政經體制各個層面所造成或是遺留的禍害,重新挖掘更為落地的多重思想資源才能從,才可能走向以異質、差異為前提,真正開放、自由、民主、博愛、平等的多元共存和平的世界。
作為初步對於非洲思想界的譯介,本讀本翻譯了曼達尼的五篇文章與一篇訪談,這些文章的論據立足非洲而所觸及的議題,對中文世界並不完全陌生,可以建立起理解非洲狀況的銜接點,更或許可以激發我們自身語境的討論。工作團隊也特別製作的長篇訪談,希望有助於了解作者的生命軌跡與其所處大歷史之間的勾連。
(簡介來源:博客來)
文章標籤:學術思想, 文化研究, 非洲
TrackBack Address.
發表迴響 »

知識臺灣

發表於:圖書 | by ann facebook twitter plurk
一月 05 2017
書名: 知識臺灣 : 臺灣理論的可能性
作者:史書美等主編
出版項: 臺北市 : 麥田出版, 2016
ISBN:9789863443346
館藏連結
內容簡介
跨領域學者對話、激盪,在非歐洲中心的架構下,以從臺灣的特殊性出發,探討「臺灣理論」建構的可能性。提出尋找「臺灣理論」的初步嘗試,希望能抛磗引玉,引發更多學界朋友們的關心。我們初步的結論是:臺灣為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臺灣理論也就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在非歐洲中心的大架構下,以臺灣為出發點的理論思維離不開臺灣的特殊性,也正是基於此一特殊性,才能成為有關世界的理論思維。未來我們將以此認知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知識臺灣的探討。
本書源自一群關心臺灣知識理論建構及發展的學者之集思廣益。學者們來自不同領域,共同組織「知識臺灣」學群工作坊,以各自的專長及知識經驗,彼此的對話、激盪,尋找「臺灣理論」的可能性。本論文集即為其首次成果發表結集。
論文集先從理論建構的觀點出發,討論臺灣理論建構及發展的可能性。包括陳瑞麟〈可以有臺灣理論嗎?如何可能?〉、史書美〈理論臺灣初論〉、湯志傑〈現代性的實驗室:從多元現代性的觀點詮釋臺灣在世界史中的意義的嘗試〉三篇文章,從臺灣觀點說明「理論」如何結合在地的歷史、經驗條件,實現為具體的知識生產。
陳瑞麟在〈可以有臺灣理論嗎?如何可能?〉中,從理論形成及建構的脈絡,談「諸臺灣理論」建構的可能。指出「臺灣理論」的條件為:建構者認同臺灣學及臺灣研究社群,參與、投入並促成臺灣學的發展成長,研究具特別歷史經驗和脈絡的臺灣現象,並提出滿足理論條件的論述來交代這些現象。
史書美的〈理論臺灣初論〉,主張以世界史的角度,將臺灣放入世界格局中,探索臺灣理論的可能性及其已有的、可能的內容。作者提出「定居殖民主義」及「美國主義」作為觀察臺灣歷史及知識建構的切入點,並認為定居殖民主義是臺灣理論的根本結構,由邊緣及弱勢出發的臺灣理論,正是其能量及批判性與倫理性的基礎。
湯志傑的〈現代性的實驗室:從多元現代性的觀點詮釋臺灣在世界史的意義之嘗試〉談多元現代性的「糾結、纏繞」,強調重新認識臺灣的重要性,並以世界史的、本地的、多元的視角,將臺灣界定為「現代性的實驗室」。
在臺灣接受西方理論的過程中,外國文學研究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一直因為知識殖民、理論在地化等問題而遭受質疑與挑戰。本論文集所收錄亦數篇外文學領域學者的文章,由各種角度檢討了外文學科面對在地理論建構所作的努力與所面對的困難。
廖朝陽在〈理論與虛空〉中,論述了從1970年代理論興盛滲透到90年代理論的死亡與後理論時代,多面向的發展脈絡,由此導引出「理論在臺灣扮演什麼角色?」此一值得深省的問題。蕭立君的〈批評的常識/常識的批評:理論、常識、與改革〉,在新一波反省「理論」的思考中,重新檢視「理論」在臺灣的意義,正視西方理論在臺灣的發展與(再)生產。李鴻瓊〈臨界臺灣:阿岡本、佛教與《海角七號》的範例〉,以電影《海角七號》七號為例,運用文化理論探討劇中人物的臨界角色,對照於臺灣之於世界的角色位置。
梅家玲〈學院教育與知識生產──以《中外文學》的中國/臺灣研究為例〉,以旁觀者的角度,描述外文學科的理論引介如何切入知識環境,與鄰近的中國文學、臺灣文學研究產生互動。而廖咸浩〈華人海洋與臺灣:海盜、另類現代性、「後中國」動能〉,則納入平滑空間的理論,處理後中國海洋文化的議題,以此重溯臺灣文化本質中的海洋元素,並重新詮釋「離散」及華人的海洋世界。
在理論演繹及文學領域的發揮之外,陳東升〈臺灣科技產業與技術研究的「自我後進化」之探討〉透過高科技產業研究及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的個案檢討,以及呂紹理的〈從螟蛉到螟害:近代臺灣的農業蟲害及其防治〉回顧蟲害觀念、農藥知識多重傳布的歷史,則呼應了理論必須回歸具體情境,在其中取得動力與效力的看法。
(簡介來源:博客來)
文章標籤:學術思想, 文集, 知識建構, 臺灣
TrackBack Address.
發表迴響 »

館藏資料

  • 國際原住民  (104)
  • 圖書  (2520)
  • 影片  (514)
  • 西文圖書  (672)
  • 音樂  (329)

最多瀏覽

  • 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 : 泰雅族 (3,431)
  • 馬蘭姑娘 (2,892)
  • 發現南島 (一)(二) (1,593)
  • 台灣原住民教育:社會學的想像 (1,593)
  • 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 (1,348)

近期文章

  • 桃園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文化學習教材
  •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
  • 原始富足
  • 東部生態農業
  • 馬來西亞的比達友族人宗教、社群生活及變遷
  • 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
  • 「小的」 與大人
  • 光緒十四年(1888)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
  • 兒童文學論文集
  • 高砂復仇

近期迴響

  • Awi 在 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
  • Alissa 在 真相.巴萊 : <<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
  • GuanYing 在 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 : 泰雅族
  • spi 在 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 : 泰雅族
  • HaoJK 在 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
  • kilang 在 台灣原住民教育:社會學的想像
  • Fannie 在 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
  • 蘇菲 在 台灣的原住民

標籤雲

世界地理 中國 人文地理 作品集 傳記 傳記片 兒童故事 兒童文學 劇情片 原住民 原住民音樂 台灣原住民 台灣原住民, 太魯閣族 少數民族 布農族 排灣族 文化 文集 旅遊 日據時期 歌謠 歷史 民族史 民族文化 泰雅族 流行歌曲 漫畫 社會生活與風俗 紀錄片 繪本 臺東縣 臺灣 臺灣原住民 臺灣原住民語言 臺灣史 花蓮縣 遊記 部落 阿美族 電影片 etc History Indigenous peoples -- Legal status laws

其它

  • 登入
  • 文章 RSS 訂閱
  • 迴響 RSS 訂閱
  • WordPress.org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Blend” | Customized & Webmaster: Jian-Hao 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