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館藏介紹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館藏介紹

  • 臺灣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Facebook
  •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Home
  • About

文明的遊牧史觀

發表於:圖書 | by ann facebook twitter plurk
七月 04 2019
書名:文明的遊牧史觀 : 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
作者:楊, 海英, 1964-,鄭, 天恩.
出版項:新北市 : 八旗文化,2019
ISBN:9789578654587
索書號:610 4634
館藏連結
內容簡介
遊牧文明野蠻、粗魯,充滿暴力?
摘下中華有色眼鏡,從文明的遊牧史觀出發——
中國史不過是中國人天真浪漫的幻想!
被中國史定位為蠻族的遊牧民才是世界史的主要推手!
大部分漢字文化區的讀者,都會有「遊牧民族雖然軍事力量強,但野蠻、粗魯、暴力」的既定印象。然而這只是戴著中華思想的有色眼鏡來看的結果。
《文明的遊牧史觀》這本書告訴我們,遊牧文明其實是歷史的驅動力。所謂「軍事力量」,是當時科學技術與社會體系、作為群體的凝聚力、資訊蒐集能力等各式各樣要素的總和。現在世界上擁有最強軍隊的,毋庸置疑乃是美軍,它也是世界秩序的締造者和維護者,應該沒人會說他們的強悍是一種「落後、野蠻的力量」吧!
█將地圖的南北顛倒,看世界的眼光便會截然不同!
遊牧文明是技術先進、資訊發達、富有組織力的歷史驅動力!
在支撐遊牧民族「強悍」的技術中,最重要的就是「畜力」。對馬、牛、駱駝等大型動物的馴育、養成、管理等技術,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的文明。另一方面,蓄力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青銅或鐵製的武器、絲綢等物品最快的運輸工具。眾所周知,即使對馬車的運用,也是西亞先於支那地區,然後才漸漸地往東傳播開來。也就是說,和馬這種「畜力」相關的技術是遊牧文明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資訊力。和定居農耕民族比較起來,遊牧民在廣大的地區中遷徙,不斷地進行見聞和調查,因此掌握了最全球化的資訊。這種資訊力也被活用在通商上。運輸能力優越、往來於各個地區間、對各地產品與市場需求瞭若指掌的遊牧民,同時也是優秀的商業民。遊牧民族的寬容性,對各種文化的包容和開放姿態,也是與此密切相關。
軍事力量、資訊力,再加上具高度流動性與開放性的組織原理,這就是遊牧民的「驅力」。
從「文明的遊牧史觀」重新看待中國,會如何逆轉出一部中國史呢?作者指出,在今日中國中心地區產生了黃河文明固然是事實,但考古學指出,這個古代文明與現在的「中國人」之間的關聯,不管在文化上,或是人種上,都早已斷絕殆盡。跟現代的希臘人,與古代希臘文明之間並沒有關聯是一樣的道理。
█「漢文明」並非普遍性的世界文明,而是一個地方文明。
「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不過是現代中國人天真浪漫的願望與幻想!
今天的讀者多以中國為「中心」,所以歐亞就變成了「邊陲」。這種世界觀其實是奠基在「漢民族」這種二十世紀初期才出現的假設之上。真相是,根本沒有「漢民族」這種東西,是歐亞興起的各個文明,不斷向黃河流域遷徙,才形成今日的樣貌。所以「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不過是現代中國人天真浪漫的願望與幻想。
從「歐亞史」的觀點來看,被「中國史」定位為蠻族的遊牧民,分布範圍東起西伯利亞、西到歐洲世界,文化與人種繁多,是世界史的主要推手;相對於此,所謂「漢文明」不過是以所謂的「中原」為中心,相當地方性且侷限的一個文明。故此,與其說「漢文明」是普遍性的世界文明之一,倒不如把它想成是一個地方文明,才比較接近真實狀況。
若追溯中國地區的歷史,則會發現,它進行跨歐亞交易、在國際文化上大放異彩的唐、被認為是世界最大帝國的蒙古帝國(元)和清等,這些繁榮的國度都堪稱為名符其實的「亞洲大帝國」。但是,它們全都是非漢民族所建立的征服王朝;從這些看來,不受漢民族中心主義控制、而是由異民族的國際主義所統治時,才是所謂「中國」最繁榮的時代,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中國史」還有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它屬於一種「被害者史觀」。在這種史觀裡,「漢民族」常常遭到異民族所侵略;近代以前是北方遊牧民族,近代以後則是跨海而來的西洋列強以及日本,這些都被他們描繪為「敵人」。可是,我們試著深入思考便會發現,「支那地區乃是某個特定民族的居所」這種主張根本就不成立。擁有不同根源、文化與生活型態的集團,進行流動,不斷重複著繁榮與改變的過程,這樣的歐亞大陸史,才是真實的「中國史」。
身為日本籍蒙古學者,作者的看法是:以所謂漢民族為中心的「中國史」,在充滿地域性的狹隘同時,不過是混合了他們自己普遍相信的世界觀,以及被害者意識的產物罷了。正因為此,今天的支那地區才出現名為「中國史」與「中華文明」的束縛。而今天的中國,似乎越發被所謂的「中華思想」所囚禁。
(簡介來源:博客來)
文章標籤:中國史, 歐亞大陸, 遊牧民族
TrackBack Address.
發表迴響
** 迴響必須通過系統管理員審核 **
點這裡取消回覆

館藏資料

  • 國際原住民  (104)
  • 圖書  (2520)
  • 影片  (514)
  • 西文圖書  (672)
  • 音樂  (329)

最多瀏覽

  • 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 : 泰雅族 (3,426)
  • 馬蘭姑娘 (2,867)
  • 發現南島 (一)(二) (1,593)
  • 台灣原住民教育:社會學的想像 (1,591)
  • 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 (1,345)

近期文章

  • 桃園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文化學習教材
  •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
  • 原始富足
  • 東部生態農業
  • 馬來西亞的比達友族人宗教、社群生活及變遷
  • 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
  • 「小的」 與大人
  • 光緒十四年(1888)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
  • 兒童文學論文集
  • 高砂復仇

近期迴響

  • Awi 在 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
  • Alissa 在 真相.巴萊 : <<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
  • GuanYing 在 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 : 泰雅族
  • spi 在 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 : 泰雅族
  • HaoJK 在 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
  • kilang 在 台灣原住民教育:社會學的想像
  • Fannie 在 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
  • 蘇菲 在 台灣的原住民

標籤雲

世界地理 中國 人文地理 作品集 傳記 傳記片 兒童故事 兒童文學 劇情片 原住民 原住民音樂 台灣原住民 台灣原住民, 太魯閣族 少數民族 布農族 排灣族 文化 文集 旅遊 日據時期 歌謠 歷史 民族史 民族文化 泰雅族 流行歌曲 漫畫 社會生活與風俗 紀錄片 繪本 臺東縣 臺灣 臺灣原住民 臺灣原住民語言 臺灣史 花蓮縣 遊記 部落 阿美族 電影片 etc History Indigenous peoples -- Legal status laws

其它

  • 登入
  • 文章 RSS 訂閱
  • 迴響 RSS 訂閱
  • WordPress.org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Blend” | Customized & Webmaster: Jian-Hao 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