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
余舜德、張珣、劉斐玟著, 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8
文/鄭秀敏
有鑑於坊間「文化人類學」的教科書十分稀少,加上中研院希望學術普及化,因此本書分三個單元:「田野感知」、「文化反思」與「詮釋、展演與行動」,總計12篇文章,向臺灣社會大眾介紹人類學。中研院民族所的作者群從各自的田野研究出發,以輕鬆的筆調,深入淺出地介紹人類學觀點,探討兩岸文化現象。
作者群之一的劉斐玟於書中提及,人類學的特色之一,是親臨當地,參與觀察。人類學家進入個體的生命故事,領略個體的生命智慧與情致,進而了解當地人的處世觀點、社會關懷,乃至終身之憂;繼而編織出具有時空向度、社會動態,兼具人倫溫度的文化景觀 。簡單來說,就是從小處著眼,又縱觀全局;因此,這12篇文章常見這種以小窺大的現象分析。
例如:在呂心純的「通往文化秘境:人類學家的緬甸習藝之旅」即提到緬甸傳統音樂─塞恩音樂的演奏家,常常不隨意對外傳承珍貴技法,雖說這是習藝文化的普遍現象;但是由這個現象又可深入探討背後隱含的特殊成因。1980年代,緬甸軍政府政治及經濟鎖國下,緬式曼陀鈴可為婚喪喜慶或佛教法會等場合伴奏,同時受西方資本主義影響,開發出電影音樂和專輯錄製等市場化新商品,頗具競爭力。大師們面對新人輩出的環境,無一不想保留一手以保障經濟收入。另一個原因是新生代樂手急功近利,講求速成生產,盼能在短時間內習得大量曲目及技法,以求早日投入市場,因而不再沿襲過去長期服侍恩師、忠誠如子的傳統習藝態度。許多大師為求音樂傳承的慎重,在傳習上更趨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