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連結:https://cipgrant.fju.edu.tw/
整理:吳慈恩
原住民族委員會為鼓勵就讀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努力向學並協助經濟弱勢者,獎助就讀教育部核准立案之國內公私立大專校院具原住民身分者;但不含延長修業年限及就讀五專前三年、研究所者。獎助學金包括:獎學金、助學金、低收入戶助學金、中低收入戶助學金。
網站連結:https://cipgrant.fju.edu.tw/
整理:吳慈恩
原住民族委員會為鼓勵就讀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努力向學並協助經濟弱勢者,獎助就讀教育部核准立案之國內公私立大專校院具原住民身分者;但不含延長修業年限及就讀五專前三年、研究所者。獎助學金包括:獎學金、助學金、低收入戶助學金、中低收入戶助學金。
整理:諸長瑾
該公司成立於2009年,為烏干達的農村學校引進飲用水資源,並為安裝水與衛生系統的運行和維護提供培訓。2012年開始與加拿大第一民族共同合作,合作過程中融合原住民族價值觀、傳統生態智慧、傳統慣習;再經由教育、培訓與有意義的合作,幫助解決加拿大原住民社區的用水挑戰。該公司於水科學和管理方面,專注於飲用水與環境用水問題,以及針對青年的水科學教育,確保原住民族的水系統得以長期且持續性的使用。
作者吳銳是中國史學家,研究專長為中國古代史以及民族史。《你不可能是漢族:百年民族魔咒大破解》以新疑古派之觀點,進行史學研究分析,一一破除百年來的民族魔咒。其認為中國所有的民族問題皆起源於自認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主體民族——漢族,依據現存文獻記載,試著揭露將中國人定調為以漢族為主之論述是如何展開。
首先,中國人常以「炎黃子孫」自居,但中國人皆為「黃帝的後代」嗎?作者從歷史角度出發,分析「泛黃帝子孫論」的真相。自春秋時代,各種夷夏之辨於歷史情節重複上演,而清末革命黨人士以「皇漢民族」自居,藉20世紀初期流行的「黃帝西來說」,視黃帝為漢族之祖先,建構出4億人口漢族,以消滅滿洲殖民者。此基於「排滿運動」而形成的「漢族」概念,便成為不斷影響後世至今的緊箍咒。實際上「漢族」僅為一百多年歷史的建構,所謂「中華民族」、「華夏正統」等民族概念也不外如此。透過進一步的歷史考察,發現「漢族」與漢代的關係非常薄弱,更與秦漢之前的華夏欠缺關聯,再再挑戰想像的真實性。
《超人奶奶》與《記憶藏寶盒》兩本繪本由屏東縣三地門鄉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第73屆Kavaluan百合班23位四年級排灣族小朋友共同創作而成的作品,兩本書亦為臺灣首創以原住民老人失智為主題之繪本。
創作繪本之前,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23位學童每月兩次至日照中心與失智或失能的vuvu(排灣族語爺爺、奶奶或孫子之稱)互動、陪伴長達3年的時間。剛開始,小朋友感到生疏、害羞,但很快地發現vuvu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有時就好比孩子,需要他人的照顧與關懷。他們幫vuvu按摩、協助吃飯、洗澡,一起運動和玩遊戲。孩子們說,如果很多事情vuvu忘記了、不會做了,沒有關係,他們會幫忙記住,並一一協助vuvu完成。
「攤開臺灣主流媒體的內容,在已經相對有限的國際消息篇幅之中,能找到的東南亞時事訊息幾乎在任何時候都不成比例地稀疏且破碎。即使難得關注了,很多時候也是透過遠處西方國家的眼光,來打量這些自己的近鄰。」
《走入亞細安:臺灣青年在東南亞國家的第一手觀察報導》由林佳禾策劃、主編,以及賴奕諭、萬宗綸、胡慕情、游婉琪、郭育安等6人共同完成此書,作家們依據自身專業橫跨新聞報導、地理學、人類學,提供讀者更全面的報導。此書總共分為兩大章節,第一章節以淺白的文字,搭配簡單的時間軸及關係圖,爬梳過往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愛恨情仇,以及亞細安(ASEAN,東南亞國家協會的中文音譯,簡稱東協)過去建立時的歷史背景;第二章節則劃分為五大主題,並針對各地區進行深入報導,讓讀者能夠用最直接的角度,一窺地方議題。
文/mercury
《不完美的正義》(Just Mercy)改編自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的著作《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一書,本片由《她和她的小鬼們》(Short Term 12)榮獲第85屆國家評論協會獎等獎項的德斯汀.丹尼爾.克雷頓(Destin Daniel Cretton)執導,主演包括傑米.福克斯(Eric Marlon Bishop)飾演華特.麥米蘭(Walter McMillian)、麥可.B.喬丹(Michael Bakari Jordan)飾演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布麗.拉森(Brie Larson)飾演伊娃.安斯利(Eva Ansley)等。本片講述1980年代布萊恩甫自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後,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經手的法律案件,主軸核心為檢視司法審判過程,從起訴至判決有何處不完美,經過各方長時間的努力與省思,正義終究露出曙光的法律劇情片。 (more…)
109年11月11日國立臺灣圖書館「與作家有約」活動之原住民系列講座──「當代臺灣原住民樂舞發展的轉化」,邀請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王宏豪老師分享其七、八年來學習臺灣原住民樂舞之心得。其主要討論內容為當代詮釋臺灣原住民樂舞之過程,擬透過當代史料分析漢人對原住民樂舞的不當成見,為何具有時代普遍性?其時空背景和機轉為何?被漢族中原舞蹈轉化過的山地歌舞,對當代原住民樂舞產生何種影響?
王老師以1950年代作為切點,介紹1950年前蕃人(山地)歌舞的歷史資料,以及1950年之後山地歌舞的發展與轉化過程。 (more…)
國史館於109年10月29日舉辦專題演講「從紅葉部落的變遷來探討太魯閣族的過去與未來展望」,主講人帖喇‧尤道老師現為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亦為當年「還我Truku(太魯閣族)族名運動」的重要推手,一生傾力於維護、發揚太魯閣文化。本次演講將藉由紅葉部落發展的人文脈絡,進而探討太魯閣族過去及未來展望。
太魯閣族祖先早期原居於臺灣西部平原,17世紀末,鄭成功號召中國東南沿海漢人遷臺,實行屯田政策,臺灣西部平原快速形成漢人居多的社會。因原漢衝突寡不敵眾,族人由西部平原向南投縣埔里鎮西方的愛蘭台地遷移,約18世紀中葉到達Truku Truwan,靜觀部落。後因人口增加,有些族人遷移至較上方春陽溫泉的周邊台地,自稱Tgdaya(住在較上方之意),另有部分族人遷移至霧社與Truku台地間的精英村「平靜部落」,而稱此地為Teuda(路過或必經之地之意),此為太魯閣族有Truku、Tgdaya、Teuda三個群的原因。由於人口繼續增加、耕地與獵區有限以及生活必需品需要鹽分,乃尋找靠近海洋的地方,因此離開祖居地,逐漸東移。
19世紀時,族人常於奇萊山峰遠眺太平洋,深受海面上閃耀晨曦所吸引,「向陽前山」的念頭油然而生,即稱呼陽光升起的東方為「前方」,前方的山區即為前山。19世紀末,太魯閣族人已散居在東部立霧溪溪谷緩坡地區,視傳統領域為「生活的國度」,依循傳統文化Gaya自主生活,直至日治時期太魯閣戰役,國家體制開始進入族人的生活空間。日本人稱族人為「Taroko」,族人所居立霧溪地區亦被當時官方稱為「Taroko太魯閣」,此即為「太魯閣」名稱的由來。
紅葉部落為花蓮縣萬榮鄉最南端的部落,日治時期,因地形狹長且草木茂密,稱此地為「伊豆夫可樂南」,故得名Ihownang。昔時,紅葉部落為阿美族居住地,因此地多野生山貓,故稱之為「Kuyu」(阿美語,山貓)。因Kuyu與日語Koyu(紅色的葉子)口音相近,故稱此地為紅葉,1945年國民政府沿用至今,部落族人仍以Ihownang稱之。
日本政府實施集團移住後,統治者為治理方便,將秀林鄉區域內的太魯閣族人陸續遷移至此,形成以太魯閣族人為多數的聚落空間。族人遷移至Ihownang部落後,多以務農及狩獵維生。直至2000年,族人對於農產及土地運用開始多元化,除了組成小團體產銷班,亦有族人將種植檳榔區塊以年度簽約方式讓業者自行管理採收,或將土地承租電信業者架設基地台等。
紅葉村面臨與其他太魯閣族部落相同的困境,青壯年人口不斷外移,聚落只剩老人與幼童,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多與經濟相關。村內著名的紅葉溫泉為日治時期日人專用招待所,溫泉興建時,族人僅能藉由勞力按件換取微薄酬勞,二戰結束後,日人將溫泉所有權交予漢人。雖然部落內有溫泉觀光產業,但由於族人並非主導者,難以帶動產業轉型與發展。因此,即使花蓮縣政府有意規劃相關開發案,仍被族人拒絕。
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開始推動開山撫番政策,族人面對入山駐紮軍隊,深感威脅,雙方衝突不斷。來自宜蘭的漢人李阿隆在花蓮縣新城鄉落戶,長袖善舞,娶太魯閣族女子為妻,與許多頭目級人物亦有相當的交誼,清朝與太魯閣族人的緊張關係亦仰賴其介入調停,逐漸減少衝突。此外,清政府另以給予族人槍械彈藥作為誘因,使其有更強實力去對抗周遭敵對的原住民,藉此牽制其他族群。1878年加禮宛事件爆發,太魯閣族人在李阿隆居間影響下協助清軍討伐,最後撒奇萊雅族人被打散而逐漸同化於阿美族,噶瑪蘭族人則被迫南遷,幾至一蹶不振。太魯閣族人的獵場得以擴張至加禮宛山,一躍成為北路最強大的原住民族。
日本治臺後引進企業財團進駐,臺灣成為世界首要樟腦出口區,威里原為太魯閣族傳統部落,於1906年發生震驚日本當局的「威里事件」,起因為製樟腦業者發予族人的警備津貼有不公平情事,雙方發生嚴重衝突,致使日本花蓮支廳長大山十郎遇難。威里事件後,日本治理政策改為「先討伐後撫育」。1910年至1914年「五年理蕃計劃」,目標即在徹底解除太魯閣族人武裝,為日後太魯閣戰役埋下引線。
1914年6月1日至8月13日,日方動用20,749位之兵力東西夾攻太魯閣族人,總督佐久間親自率軍指揮。當時太魯閣族人不顧對戰人數與武器的完全劣勢,堅持奮戰到底,此戰役規模比霧社事件大至約6倍,堪稱20世紀臺灣原住民族最大規模之戰役。此戰結束後,日本方能有效統治全臺山地及山林資源。
太魯閣戰役後,日本為方便統一管理,推動集團移住政策。1930年霧社事件後,日方對東部地區的太魯閣族人採取積極強硬的手段,加速將各聚落統一遷移至山下。1933年,將居住在太魯閣峽谷地區立霧溪中、上游一帶緩坡地的族人,以勸誘威逼的方式強迫遷移至現今的舞鶴台地,但因族人認為該地取水困難又離狩獵山區較遠,因此選擇遷移至Ihownang靠近山區一帶。
集團移住不僅帶來聚落外在空間與地景的改變,也造成族人和其傳統領域山區環境的斷裂與疏離;同時,原本的聚落經過拆散、合併、混居形成大型集團部落後,傳統以單一家族為主的認同邊界亦逐漸淡化、模糊,除了造成傳統社會結構瓦解,也陷入文化不利的結構中。
基督長老教會最早進入太魯閣族部落,因威里事件、太魯閣戰役及霧社事件,日本政府對太魯閣族的生活及傳統信仰採取嚴密監控,於思想層面強化皇民化教育,宗教層面傳播神道教信仰,深化原住民族對日本天皇的效忠。二戰期間,日本與美國為交戰國,改信基督教的族人常被懷疑為間諜,因而被禁止傳教,違者將遭拘捕、迫害或遣送至南太平洋地區擔任高砂義勇軍。因此,日治時期太魯閣族的基督長老教會是於逼迫與流血中成長擴展的教會。
太魯閣族的宇宙觀Utux Tminun(編織之神)為宇宙之主宰,祂創造宇宙萬物,並轉化為靈於生活中,使族人賴以維生的農作及所有生物繁盛。基督信仰中,挪亞向神壇敬拜,神以虹為記與挪亞立約,應許今後不再以洪水毀滅一切血肉之軀。族人傳統文化的「分享」與基督信仰的「施比受更有福」,以及孝順父母、不殺人、不偷竊等生活價值有互補及加乘之效,傳統的Utux Tminun在基督信仰進入部落後,質變成為Utux Baraw或Thowlang Baraw(即耶穌基督)。
經歷日本帝國主義、國民政府國族主義的意識形態統治政策下,造成族人文化認同的迷失,基督信仰以傳福音及信仰改宗為目的,對於族人的跨世代歷史創傷,教會並未有協助撫平及療癒的功能。隨著社會環境變遷,部落裡的教會人數亦正遞減,基督信仰仍須與傳統文化繼續對話,方能在基督信仰中看見太魯閣族的美麗彩虹。
2020年3月14日成立太魯閣族第一個獵人組織「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獵人協會」。其以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為主體,協會聘請耆老、律師與學者專家授課,於8月1日發放有效期2年之獵人證共294張,並進行編組管理,確實掌握獵人入山時間與獵獲回報量。
太魯閣族獵人長年以來捍衛土地及山林物種的生生不息,「狩獵」在太魯閣族為「Tmsamat」,意即在山林裡用心認真地與動物一起生活,族人要求歸還狩獵權是為爭取民族尊嚴、文化權與生存權。太魯閣族人願分享祖先遺留的山林智慧及獵人自主管制機制,在傳統領域和政府一起合作維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讓人類與生物共榮共存。
主事者理應順應國際客觀環境的改變,尊重「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精神,並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34條規定修正相關法令,然而現況卻是高舉環保之名,將獵人繩之以法或以歧視、誤解言論抹黑原住民族獵人文化。國家公園的實質共管應為原住民族山林智慧與政府的現代化管理,透過共同合作的機制,對在地人文及自然資源做實質而有效的管理;尚未修法前,應先和族人進行園區內狩獵自主與共管,逐步落實合作夥伴關係。
太魯閣族復名運動為爭取族群生存權,歷經12年的努力,終於2004年1月獲得政府認定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2族。原住民族成立自治政府,才有機會以公法人之身份,與一般行政機關及社會組織爭取原住民族集體權與公民權,且必須先通過「原住民族自治法」才得以保障族人自治權,亦能以自治團體公法人身份與國際原住民族自治團體締結協議;一方面提升臺灣原住民族於國內政治與社會地位,另一方面走入國際原住民族組織,以提升臺灣原住民族國際地位。
演講尾聲,帖喇‧尤道老師以一段簡短且重要的文字和與會者共勉。「這個世界『因差異而美』,唯有尊重、理解文化差異,才能真正建構多元、美麗而平等的新臺灣社會。」。
臺灣地處於歐亞大陸與太平洋間,北回歸線通過其中,全島海拔變化大,植被自然分成熱帶、亞熱帶、溫帶及寒帶等區域。臺灣曾與歐亞大陸數度相連,第四季冰河期後,臺灣海峽形成,居留島上的物種由於地理隔絕,演化成特有種,島上的複雜地形導致地理隔離,有利於新物種的形成。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小小的臺灣島卻孕育超過4,000餘種植物,為地球重要的生態資源寶庫。
人類應用植物的歷史相當悠久,食、衣、住、行、育樂、醫療乃至祭祀等生活文化,無一不與植物相關。臺灣原住民族因居住於山海地區,較晚接觸外來文化,因而保有許多珍貴的自然生態知識與智慧,對於植物的認識與應用,部落耆老更是相關領域研究學者詢問與請教的重要對象。由於部落青壯年人口外移,原住民族植物應用文化亦隨著耆老凋零,而漸漸被遺忘。
近年族群意識的覺醒,各界察覺原住民族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性,與現下推廣的「環保永續」不謀而合。透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多次的耆老經驗訪談,昔日僅能口傳的智慧結晶得以紛紛集結出版成書,讓現今社會大眾即使無法親訪山林,亦能透過閱讀進入繽紛美好的植物世界。本次書展,原圖中心挑選與植物知識相關書籍及影片,盼能與讀者一同認識臺灣不同地區與族群,對於植物文化的見解與智慧。
「臺灣植物散策」主題書展
展出時間:2021年1月2日至4月30日
展出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本次書展清單:
序號 | 題名 | 作者 | 分類號 | 資料類型 |
1 | 合歡山的彩色精靈 : 植物解說圖鑑 | 賴國祥著 | 372.6 5763 2015印刷 |
圖書 |
2 | 通往世界的植物 : 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 = Worldviews : the origin and journey of the montane plants in Taiwan | 游旨价著 ; 黃瀚嶢, 王錦堯繪 | 374.33 3822 |
圖書 |
3 | 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 | 臺灣植物同好會作 ; 姚巧梅譯 ; 劉克襄註解 | 374.6 4034 2009 |
圖書 |
4 | 台灣原住民飲食植物圖鑑 = The illustration in edible plants of aborigines Taiwan | 陳豐村研究計畫主持 ; 張承晉共同主持 | 374.6024 7524 |
圖書 |
5 | 藥草的故鄉在台東 | 黃素玉文字 ; 羅安蘭攝影 | 374.8 4451 |
圖書 |
6 | 花的藥箱 : 具療效的四季植物百科事典 | 鈴木昶著 ; 林潔珏譯 | 374.8 8843 |
圖書 |
7 | 本草歷史與台灣毒草 = History of pentsau and poisonous plants of Taiwan | 楊再義著 | 374.97 4618 |
圖書 |
8 | 綠滿鄉野 : 農村社區常見植物解說手冊 =. Field guide to common plants in rural community | 彭國棟,邱美蘭編撰 | 375.232 4264 |
圖書 |
9 | 樹.德魯固 = Tree-Taroko | 廖東坤作 | 375.233 0054 |
圖書 |
10 | 看不見的雨林 : 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 Formosa | 王瑞閔著 | 375.233 1017 |
圖書 |
11 | 山林的智慧 : 排灣族Tjaquvuquvulj群民族植物誌 = Maka gadu yi cemecemel a pinuvarungan na se paiwab yi pasa Tjaiguvuquvulj a paka ta sinisusu ta cuvuq | 拉夫琅斯.卡拉雲漾, 嚴新富編 | 375.233 2242 |
圖書 |
12 | 鄒族之植物利用 = Plants used by Tsou in Taiwan | 魯丁慧等編著 | 375.233 2703 |
圖書 |
13 | 排灣族之植物利用 = Plants used by Paiwan in Taiwan | 魯丁慧, 柯勇男, 林聖峰中文編著 ; 陸象豫英文編著 | 375.233 2715 |
圖書 |
14 | 邵族之植物利用 = Plants used by Thao in Taiwan | 魯丁慧中文編著 ; 陸象豫英文編著 | 375.233 2715-1 |
圖書 |
15 | 臺灣原生觀賞植物 : 高海拔 | 沈競辰,黃獻文,賴國祥撰文 | 375.233 3401 |
圖書 |
16 | 台灣原生觀賞綠美化植物. 中海拔 | 沈競辰,曾彥學著 | 375.233 3407 |
圖書 |
17 | 走進西拉雅 : 西拉雅民族植物手冊 | 王志強等撰 | 375.233 4031-1 |
圖書 |
18 |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一卷, 蘇鐵科-蘭科(雙袋蘭屬) | 鐘詩文, 許天銓著 | 375.233 4037 2017 v.1 |
圖書 |
19 | 臺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二卷 蘭科-燈心草科(恩普莎蘭屬) = Illustrated flora of Taiwan | 許天銓, 鐘詩文著 | 375.233 4037 v.2 |
圖書 |
20 | 臺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三卷, 禾本科-溝繁縷科 = Illustrated flora of Taiwan | 陳志輝[及其他5位]著 | 375.233 4037 v.3 |
圖書 |
21 | 臺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大戟科-薔薇科 = Illustrated flora of Taiwan | 鐘詩文著 | 375.233 4037 v.4 |
圖書 |
22 | 臺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五卷, 榆科-土人參科 = Illustrated flora of Taiwan | 鐘詩文著 | 375.233 4037 v.5 |
圖書 |
23 |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七卷 苦巨苔科-忍冬科 = Illustrated flora of Taiwan | 鐘詩文著 | 375.233 4037 v.7 |
圖書 |
24 |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八卷 蕨類與石松類(上) = Illustrated flora of Taiwan : Ferns and Lycophytes I | 許天銓[及其他3人]著 ; 李季鴻主編 | 375.233 4037 v.8 no.1 |
圖書 |
25 |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八卷 蕨類與石松類(下) = Illustrated flora of Taiwan : Ferns and Lycophytes II | 許天銓[及其他3人]著 ; 李季鴻主編 | 375.233 4037 v.8 no.2 |
圖書 |
26 | 邦查米阿勞 : 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 =. Pangcah Miaraw ; the ethnobotany of Amis in eastern Formosa | 黃啟瑞,董景生撰文 | 375.233 4431-2 |
圖書 |
27 | 串起莽噶艾 : 魯凱下三社群民族植物 = Weaving vengaey : the ethnobotany of rukai in kinitavan | 黃啟瑞,黃嘉隆,董景生撰文 ; 鍾頤時英譯 | 375.233 4431-3 |
圖書 |
28 | 綠色葛蕾扇 : 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 | 董景生,王光玉,林麗君著 | 375.233 4462 |
圖書 |
29 | 走山拉姆岸 : 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 =. Wander Lamuan ; the ethnobotany of Bunun in Formosan Central Ridge | 董景生,黃啟瑞,邦卡兒.海放南撰文 ; 許嘉錦等攝影 | 375.233 4462-1 |
圖書 |
30 | 婆娑伊那萬 : 蘭嶼達悟的民族植物 = Pongso inawan : the ethnobotany of Tao on Orchid island | 董景生, 黃啟瑞, 張德斌撰文 ; 蕭建軍, 林瑩琦英文翻譯 | 375.233 4462-2 |
圖書 |
31 | 民俗植物 : 從先民的生活中認識臺灣本土植物 | 趙婉茹著 | 375.233 4944 2001印刷 |
圖書 |
32 | 青青西拉雅 : 國家風景區植栽建議手冊 | 王志強等撰 | 375.233 5051 |
圖書 |
33 | 排灣族民族植物 | 鄭漢文等編著 | 375.233 5130 |
圖書 |
34 | 排灣族植物誌 = Sini susu a pakata vecik tua caquan ta cuvuq na se Vuculj | 惹絲日思.多樂門[及其他7位]合著 | 375.233 5130-1 |
圖書 |
35 | 細說台灣原生植物 : 北台灣 = Native plants of northern Taiwan | 陳文彬作 | 375.233 7504 2011 |
圖書 |
36 | 看見台灣原生植物 =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native Formosan plants | 陳文彬著 ; 黃增泉審訂 | 375.233 7504-1 |
圖書 |
37 | 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 = Botel tabaco, Yami & plants | 鄭漢文,呂勝由著 | 375.233 8730 |
圖書 |
38 | 布農族植物文化 : 解開布農族植物密碼 | 鄭漢文, 胡金勝, 胡琢偉作 | 375.233 8730-1 |
圖書 |
39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田中文庫植物圖譜 = An atlas of plants from Tanaka collection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 吳明德, 蔡平里主編 | 375.9 6004 |
圖書 |
40 | 台灣野花365天 : 春夏篇 | 張碧員,張蕙芬撰文 ; 呂勝由攝影 ; 陳一銘,傅蕙苓插畫 | 376 1116 2006 |
圖書 |
41 | 台灣野花365天. 秋冬篇 | 張蕙芬,張碧員撰文 ; 呂勝由攝影 ; 陳一銘,傅蕙苓插畫 | 376 1116-1 2006 |
圖書 |
42 | 臺灣的野花 : 低海拔篇1300種(一) | 林文智著 | 376 4408 v.1 |
圖書 |
43 | 臺灣的野花 : 低海拔篇1300種(二) | 林文智著 | 376 4408 v.2 |
圖書 |
44 | 臺灣的野花 : 低海拔篇1300種(三) | 林文智著 | 376 4408 v.3 |
圖書 |
45 | 臺灣的野花 : 低海拔篇1300種(四) | 林文智著 | 376 4408 v.4 |
圖書 |
46 | 改變世界的植物 | 托比.馬斯格雷夫(Toby Musgrave), 威爾.馬斯格雷夫(Will Musgrave)著 ; 董曉黎譯 | 376.09 7144 2014 |
圖書 |
47 | 臺東地區藥用植物圖鑑 = Illustr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in Taitung | 吳茂雄總編輯 | 376.15025 4054 |
圖書 |
48 | 臺東地區藥用植物圖鑑. 第二輯 = Illustr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in Taitung (2) | 吳茂雄總編輯 | 376.15025 4054 v.2 |
圖書 |
49 | 台灣民族植物圖鑑 | 鍾明哲, 楊智凱著 | 376.16 8265 |
圖書 |
50 | 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文化之旅. 第一集, 鄒族篇 [錄影資料] : Yapas的委屈 / | 阿將.伊崮喜瀾, 黃暄竣導演 ; 阿將.伊崮喜瀾製作.腳本 | (VV) 376.15 4037 disc1 |
DVD |
51 | 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文化之旅. 第二集, 排灣族篇 [錄影資料] : 熊的生殖器 | 阿將.伊崮喜瀾, 黃暄竣導演 ; 阿將.伊崮喜瀾製作.腳本 | (VV) 376.15 4037 disc2 |
DVD |
52 | 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文化之旅. 第三集, 濁口溪群篇 [錄影資料] : 風中的呼喚 | 阿將.伊崮喜瀾, 黃暄竣導演 ; 阿將.伊崮喜瀾製作.腳本 | (VV) 376.15 4037 disc3 |
DVD |
53 | 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文化之旅. 第四集, 卑南族篇 [錄影資料] : 失落的心音 | 阿將.伊崮喜瀾, 黃暄竣導演 ; 阿將.伊崮喜瀾製作.腳本 | (VV) 376.15 4037 disc4 |
DVD |
54 | 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文化之旅. 第五集, 布農族篇 [錄影資料] : 獵人的足跡 | 阿將.伊崮喜瀾, 黃暄竣導演 ; 阿將.伊崮喜瀾製作.腳本 | (VV) 376.15 4037 disc5 |
DVD |
55 | 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文化之旅. 第六集, 泰雅族篇 [錄影資料] : 泰雅攝相館 | 阿將.伊崮喜瀾, 黃暄竣導演 ; 阿將.伊崮喜瀾製作.腳本 | (VV) 376.15 4037 disc6 |
DVD |
56 | 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文化之旅. 第七集, 阿美族篇 [錄影資料] : 馬蘭三兄弟 | 阿將.伊崮喜瀾, 黃暄竣導演 ; 阿將.伊崮喜瀾製作.腳本 | (VV) 376.15 4037 disc7 |
DVD |
57 | 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文化之旅. 第八集, 賽夏族篇 [錄影資料] : 猴子的啟示 | 阿將.伊崮喜瀾, 黃暄竣導演 ; 阿將.伊崮喜瀾製作.腳本 | (VV) 376.15 4037 disc8 |
DVD |
「109年第11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暨文學營與文學論壇」為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山海文化雜誌社(以下簡稱山海文化)及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承辦。今年活動主題為mlata(泰雅語,狩獵的總稱),以狩獵的意象,象徵原住民與自然山林合拍的生活動態與時空觀念,詮釋原住民族文學山海世界的格局、自然屬性的文化思維。同時藉以鼓勵原住民書寫者揮灑豐富的想像力,孜孜不倦的創作,刻劃出原住民族文學別樣風格與色彩。文學論壇共舉辦7個場次,側重文學在地知識的啟發與文學教育的實踐,聚焦於原住民文學創作者及其作品的關懷,跨界文學展演的豐富內涵與多元層面,鏈結國際視野與見聞,集思廣益拓展原住民文學的版圖,持續推廣原住民族文學的發展。(節錄自活動官網)
第四場專題論壇「以文寫史:原住民族文學的跨界視域」,邀請陳耀昌醫師主講「臺灣歷史小說寫作與歷史事件踏查」,分享其挖掘與探訪遭遺忘或混淆的臺灣歷史事件發生地之親身經歷,並與孫大川教授及陳芳明教授分別以原住民族文學及臺灣新文學史觀點對談原住民族文學及歷史的發展。
歷史為後人以文字陳述已有之結論,分為正史、野史及春秋。正史為勝利者所寫;野史包含有證據的真相及無證據的傳說,是民間為失敗者留下的紀錄;春秋則「為尊者諱,為賢者諱」,通常真相不足。醫學講求先有證據,後有結果,陳醫師以醫學專業的方式研究臺灣歷史,即重視證據的取得。對於文獻記載之歷史事件或地方存有之歷史建物,會透過實地踏查、訪問當地居民,多方蒐證及比對,從中建構符合邏輯之歷史事實。「牡丹社事件」為陳醫師的第一次踏查,卻於此次作業過程意外發現居民對「墾丁荷蘭公主廟」的記憶失真,其歷史背景應為1867年美國羅妹號船員遇難事件,當地居民祭拜的荷蘭公主 Magret 應為羅妹號之船長夫人 Mercy。此一錯誤的民間傳說對臺灣史影響重大,卻被忽視。
臺灣諸多歷史文獻內容複雜、誤謬,造成原因包含政權輪替快速、民間記憶不實、正史記載過簡等漢人因素。此外,20世紀前原住民無文字或書寫能力,只有口述;因而臺灣史主要由漢人記載,欠缺原住民的聲音,內容亦誇大不實。現存中文史書內容大多為教科書式或零星記述,缺少完整回顧,但西方人的日記與回憶錄內容詳盡。陳醫師撰寫《福爾摩沙三族記》(2012)時,即參考《熱蘭遮城日記》。而陳醫師因醫學訓練所建立的專題概念,促使其嘗試以小說方式撰寫臺灣歷史專題,《傀儡花》(2016)即包含羅妹號事件之完整敘述。
文獻資料內容的偏頗及不完整,影響了後人對於臺灣歷史的認知,陳醫師認為歷史研究工作應打破族群偏頗觀念,屏除意識形態。既然書寫的是原住民族歷史,應當以原住民之觀點陳述事件,即使此為最艱難,卻也是最需要完整敘述的部分。因此,親至事件發生地踏查及訪問耆老非常必要,可藉此了解各部落原住民不同的觀點。如同歷史學家陳寅恪所言:「讀史要具同情之了解」,「同情」意旨同一情況,應以歷史事件主角之觀點深入了解。
戰爭與愛情是陳醫師撰寫小說的主要題材。此外,「註釋」為其小說內容之特點,目前已出版作品包含《福爾摩沙 三族記》(2012)、《傀儡花》(2016)、《獅頭花》(2017)、《苦楝花》(2019) 。實地踏查、觀察力、多元知識及無偏見概念之重要性,為陳醫師強調的重點,希望透過作品讓大眾了解歷史事件的真實樣貌,亦期許能夠如其於《福爾摩沙三族記》序言提及:「為臺灣留下歷史,為歷史記下臺灣。」。
新朝代為舊朝代撰寫歷史有許多避諱,紀錄會有許多與實際不符,其流傳的正史,內容實為虛假。因此「野史」方為真正的歷史,而野史存在於文人的筆記小說,將歷史以小說的方式建構而成,並在歷史的縫隙間填充許多故事。
一般人以「單一」觀念看待歷史,以漢人為中心撰寫歷史,所有邊疆民族都是野蠻的,此種歷史實屬偏頗,亦違背現實。陳醫師將小說以歷史研究的方式創作,並以「複數」的觀念研究臺灣歷史,過程中有多條主軸同時進行,多元發展。靜態的文字背後是動態的實地踏查,也因為陳醫師如此深入探究歷史真相,讓社會大眾可以重新認識臺灣。
原住民不被文字綑綁,以神話傳說、吟唱的方式述說、記錄自己的生活,也因為原住民未以文字留下紀錄,其真正的歷史即消逝於漢人或日人的文字中。楊南郡老師對照日據時代留傳下來的文獻,踏尋中央山脈上的古道,重新詮釋實際存在於當時的原住民族歷史。若無親身踏查,臺灣只會有平原之歷史。事實上,中央山脈有700多個原住民族部落,幾千年來,各族群不斷地遷徙,發生許多歷史事件及故事,深入了解這些沒有文字的族群所走動過的痕跡,可以發現部落間在中央山脈非常熱鬧。孫教授透過楊老師與陳醫師的歷史小說,感受到豐富的生命力,表示文學即應如此與生活連結,透過從前留下的文獻,找尋前人生活的軌跡,實際循線走過,從中找到屬於族群真正的歷史。
原住民族未來發展需要找到與社會對話的工具,文學即為工具之一。原住民族文學應當被鼓勵,讓原住民以第一人稱的角色發聲,無論是否有正確的文字或適當的口語表達。山海文化成立目的即希望透過文學的方式,鼓勵原住民朋友書寫自己的生活經驗。山海文化自1993年成立至今,已培養出許多原住民作家,透過其豐富的作品可以看出,原住民朋友極度期盼社會大眾可以聽見他們的聲音,了解其歷史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