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場的主持人為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謝志誠教授,與談人為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團隊的馮小非、何欣潔,《日照大峽谷》作者群的林巧璉、吳思旻,評論人為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陳順孝副教授。
接著撰寫「風災‧遷村」裡〈重建〉主題的作者林巧璉與大家分享關於「遷村」這個主題的一些想法。對漢人族群而言,最重要的是延續家族的「姓氏」(也就是所謂的「香火」),而原住民族要延續的則是「家屋」,對部落的人而言,房子不只是一個住的地方而已,它是有名字的,並且代表著一個家族,因此「遷村」這件事並不像一般人想的那麼簡單。雖然居住的地方在風災來臨時有危險,但他們仍然希望能夠守住自己的房子,或者是暫時到其他地方避難,等風災過去再回到房子裡生活,寧可用這樣比較不便的方式,也想要守住自己的地方。而政府太過匆促而粗糙的政策,讓族人陷入意見的分歧與對立。其實平常,就算是家人之間在討論事情時,也難免有正反意見,但在此時,部落裡不同的聲音,卻被媒體轉化為分裂,扣上「自己都不團結」的罪名,讓族人備感無奈。關於「遷村」,我們其實很難去界定哪個論點是正確的,因為它沒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也許大家也都還在思索,找尋著最不讓人受傷的解答。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團隊的何欣潔也接續著「遷村」這個議題討論。當初風災發生後,政府在後續相關政策的制定上太過快速,造成部落裡許多人彼此意見相左,他們面臨是否要拋棄「家屋」,甚至改變生存的方式(隨著搬家,經濟來源也將驟變),但政府及大眾所做的,卻只有逼著他們快點做決定,在他們無法迅速下決定時,就把「分裂」這個詞加諸在他們身上,實在太過沉重。是否選擇遷村,是一個依據族人的生活、心境而變動著的問題,無法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在訪問永久屋居民時,往往會聽到一句話:「沒辦法,那時候太快了。」政策造成他們不得不做決定,但這樣匆促的決定,卻造成他們的撕裂,也沒有時間想是否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對於「遷村」,族人想要的是再找一塊地,詳細地規劃後慢慢搬遷,而非這樣匆促決定,這種粗糙的模式與原住民族對「遷村」的概念落差很大。
此外,深入瞭解災區的情況,才發現到那些能夠躲過災害的原住民族,大多都是因為他們的社區有自己的一套防災體系;而在重建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互助的網絡,才是讓生活能夠恢復正常的方法。政府不斷地外包,也讓力量不斷地弱化,最後變成與其依賴政府,寧可靠自己還比較快的情況。
謝志誠教授則提到,政府會這樣匆促下決策,部分來自於社會對重建的期待,總是只想「快」,卻忘了速度和品質是需要權衡的。而雖然在重建的過程中,大家不斷地對政府失望,但其實在重建上,我們應該要對政府有所期待的,並且期待決策者對人權的決定尊重,不希望大家如此悲觀下去。
《日照大峽谷》作者群之一的吳思旻分享了參與這本書的心得,認為作者們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沒有辦法幫部落提供現在這些困境的解決辦法,但至少透過記錄下這些故事,讓人們對部落的人有更多理解,能夠有同理心,給他們多一點時間以及寬容。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團隊的馮小非談到,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持續地報導災區後續的情況,但總覺得這些不斷被點出的問題,大家都看到了,唯獨政府卻好像都看不到,是否有哪個政府部門應該去處理,但為何問題始終都無法被解決。臺灣是一塊很小的土地,但無論何時來的、為什麼來的,總之大家都來到了這塊土地上生活。原住民族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被迫遷居,生活領域變成國家公園,但原住民族要怎麼辦?傳統的領域裡是否還有其他安全的土地可以讓他們遷居?政府是否該開放預備土地供他們使用?政府的預備土地已經越來越少了,但土地依舊不斷被釋出,不顧許多人的大力反對,這些已經是政府最後可以靈活運用的土地了,當這些土地不斷落入大財團或其他人士手中,未來真的需要的時候,政府還能做什麼?
評論人陳順孝副教授則提到,有些記者認為新聞報導是需要「專業」的,認為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公民記者、一些獨立新聞網等都是沒有專業的(但要如何解釋住在當地的人會比只在災害發生時去災區待幾天的人,更瞭解所有的情況呢?)實際上現在的新聞報導者,需要更多的謙卑,聽更多元的聲音,不是要在一篇報導裡看到正反兩面的意見,而是讓所有主觀的報導都能被看見,讓多元的聲音可以發聲,「寧可眾聲喧嘩,再對話」。
這場充滿熱情與關懷的《日照大峽谷》新書發表會,因為大家熱情地參與討論,足足比原訂時間延長了近一小時。傳播的力量是很大的,靠著臺大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洪貞玲主任帶領著這群充滿熱忱的學生們,記錄下來義部落的災後重建過程,雖然出版的是一本小小的書,但卻藉由這本書,讓更多人有機會去瞭解,而非在失去媒體焦點之後,就成為被遺忘的一群人,同時也期待在洪貞玲主任的領導下,加上各方學者專家的協助,臺大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將為原住民族發出更多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