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人|黃國超(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及南島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時 間|108年11月28日(四)14:00-16:00
地 點|國史館
文/Djupelang
國史館於108年11月28日辦理「聽見『娜魯灣』:戰後臺灣山地歌謠唱片小史」專題演講,邀請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及南島民族研究中心主任黃國超,帶領聽眾回到過去,認識部落老歌手,並瞭解唱片工業的起落、如何建構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歌手之印象,以及如何形成部落跨越世代的共同記憶。
黃主任簡單介紹較具知名度以及年代的唱片公司,如振聲、欣欣、聲佳等。1988年代前後出現的獨立唱片廠牌包含高峰、哈雷、小米地、豪記、東海、美美、東寶、金馬;而市場上最常見的為金豬、欣代、欣欣等。1980至1990年代多為卡帶和CD,而地域性連結反映了購買率,發售卡帶之語種將近80%-85%為母語。70、80年代出版諸多山地歌卡帶,存在許多部落歌手,但臺灣流行音樂史部落歌手並未被看見、聽見與記錄;其主要因素在於語言不同而無法理解其語意、地域性關係而造成購買不便。
1930至1970年代臺灣山地歌曲黑膠唱片型態如下:
- 原語山地歌(原歌原唱):即原語演唱,採借或挪用他族原語歌旋律的歌謠。
- 日語山地歌(原歌日唱):即日語演唱,採借或挪用原住民旋律的歌謠。
- 山地日語歌(日歌原唱):即原語演唱,採借或挪用日本歌曲旋律的歌謠。
- 臺語山地歌(原歌臺唱):即臺語演唱,採借或挪用原住民旋律的歌謠。
- 山地臺語歌(臺歌原唱):即原語演唱,採借或挪用臺語歌曲旋律的歌謠。
- 國語山地歌(原歌國唱):即國語演唱,採借或挪用原住民旋律的歌謠。
- 山地國語歌(國歌原唱):即原語演唱,採借或挪用他族原語歌旋律的歌謠。
依照各種族群不同功能、語言型態作區分如下:
- 原住民情歌─國語篇。
- 原住民情歌─阿美族─母語篇。
- 原住民情歌─阿美族─國語篇。
- 原住民歌唱舞曲─阿美族─國語─母語篇。
- 排灣族母語篇。
- 山地排臺語歌。
- 山地國語歌。
- 山地日語歌。
- 山地歌串連舞曲。
- 阿美帶動舞曲。
- 排灣山地國語跳動歌唱舞曲。
- 九族文化村歌謠、喜慶、豐年節、聚會共舞。
- 團體大會舞專業連串舞曲帶。
其涵蓋的族群有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等等,以每卷卡帶或CD收錄10至12首歌曲進行估算,山地歌曲數量約達4,000至5,000首。當然,其中不乏重覆或歌詞稍微變化的類似曲目。黃主任並以表格列舉臺語山地演唱歌手,如張福興、紀露霞(邱秋英)、劉福助、文夏、文鶯、張淑美、于櫻櫻(宋秀蘭)等歌手,其皆為漢族。
戰後臺灣唱片的起步
戰後臺語流行歌曲唱片發行的開始,首創者是1952年於臺北成立,許石主持的「中國唱片公司」(後來改稱為「大王唱片」),該公司於三重設有製片廠,將臺語新歌錄音發表,為臺灣自製的最早蟲膠「錄音片」。然而,1950年代臺灣主流的唱片業仍多為翻版代工的家庭工廠,不以歌曲唱片為經營目標;不僅翻製外來流行歌曲唱片,更出版笑魁劇、誦經、傳統地方戲劇、平劇、輕音樂、黃梅調、土風舞等唱片。
生產技術的影響
- 1962年,唱片開始油壓半自動機械製造,原料並全面改為塑膠製品。
- 1963年,唱片業由原34家逐年遞增。
- 1965年起,全面改成自動壓片機械製作,唱片開始量產。
- 1966年,已有72家唱片出版商;1969年後更多達112家,其他的唱片地下工廠更不知凡幾。
- 臺灣唱片價格逐年壓低,3、4年間單張唱片售價自30餘元降至10餘元。
早期經營唱片工廠相當艱苦,三重的唱片廠老闆白手起家,最興旺時期為1960年至1970年間,位於三重的唱片廠多達40餘間以上,包括全省知名唱片大廠,如:大王、女王、玲玲、國際、鳴鳳、惠美、鐘聲、麗歌、華聲、台聲、歌林、五龍、第一、龍鳳、電塔、合眾、中美、中外、黑貓、皇冠、東方、東昇、國賓、泰利、巨世、金像、金大炮、神鷹、龍虎等皆發跡於三重。
三重市唱片產業聚落
- 產業聚落的優勢,近水樓臺。
- 歌唱訓練班:師門的優勢。
- 名詞曲家聚集的優勢。
- 民營電臺的行銷優勢。
- 信任及差序格局的互惠圈。
製造「原」聲:國臺語山地歌的「原質」建構
- 取樣(sampling)原住民旋律:1965年以前為實詞化(聲詞、實詞)、再實詞化(實詞、實詞);1965年以後則走向雙語合成化,如劉燕燕〈山地門之戀〉。
- 非取樣原住民旋律:以文字描述山地人文景物、編曲(前奏或間奏)綴飾人聲呼喊、鈴鐺聲、鼓聲,如于櫻櫻(山地春花)。
戰後第一張山地流行唱片─《台灣山地同胞跳舞歌集》,鈴鈴唱片出版。
從「寶島」唱片到「鈴鈴」唱片
「鈴鈴」唱片前身為「寶島」唱片,其老闆為洪傳興先生(1925年─1984年)。爾後「寶島」唱片則更名為「鈴鈴」唱片。鈴鈴唱片員工人數約12、13人,分有製作部、會計部、文藝部,但並無宣傳部。曾擔任過「水晶」唱片製作人的何穎怡指出,「鈴鈴」唱片於臺灣唱片界收集原住民創作歌謠的領域當中,是重要的先驅者。「據說當年老闆洪傳興總是隻身帶著錄音機至部落各地錄音,回到臺北唱片製作完成後,騎著機車至各地的夜市販售。鈴鈴唱片除了收集原住民歌謠以外,另錄製許多南管、北管、歌仔戲、客家歌謠與八音。至今來看,皆屬國寶級的珍貴史料。」
山地流行歌曲唱片的先鋒─南王民生康樂隊
1957年左右,受南王部落老村長南信彥的鼓勵而成立。其女隊員有吳花枝、王州美、陳仙嬌、陳春花、王美妹;男隊員有陳清文(打鼓)、陳弘建(小喇叭)、張榮宗、林聰明、莊元富以及一位負責吹黑管的客家人劉先生。民生康樂隊至各地巡迴勞軍及表演,而勞軍有時出於自願,有時則為國民黨黨部徵召;如1960年迎接美國總統艾森豪以及1961年於金馬前線勞軍。
戰後第一張山地唱片《台灣山地同胞跳舞歌集》,嚴格來說,應為「一套」唱片。因其結束金門勞軍,於基隆港下船後,直接被接至北投一間溫泉旅社,預備錄音前的選曲與練唱。隔日,即被帶至三重錄音,錄音直至凌晨4點多結束。其灌錄FL-284、FL-285、FL-519等3張唱片,分成A、B兩面,共27首歌曲,並於不同時間發行。
其專輯內容主要歸納為4類:
- 陸森寶創作歌曲。
- 卑南族民謠。
- 國臺語流行歌曲。
- 山地生活改進運動歌曲(含造林)。
臺語歌曲學習來源主要為廣播、廣播歌選、電影與冰果室電唱機,其唱片亦雜揉不少當時的文化流行元素,如隊員的藝名「夢露」。由專輯曲目〈祭祖先〉、(念故鄉)、(散步)等皆為陸森寶先生之創作。由此確認,陸森寶先生為戰後第一位創作歌謠被唱片工業製作發行之原住民作曲家。〈美麗的稻穗〉被胡德夫先生演唱後而廣為人知,其第一次出現於臺灣唱片時的歌名為〈贈金馬戰士的禮物〉;而知名女歌手紀曉君1999年發行專輯《太陽 風 草原的聲音》,其中即收錄〈美麗的稻穗〉一曲,黃主任並於現場播放一段落予民眾聆聽。
鈴鈴唱片:山地歌謠出版情況
- 錄音片時期(1961年─1969年):「錄音片」指唱片編號為FL系列,現場圓盤錄音壓製的10吋唱片,數量約69張。
- 錄音採集縣市如下:
- 臺東縣:臺東市、南王、馬蘭、大橋、長濱鄉竹湖村、真柄村、成功鎮信義村、北町、知本、關山(德高教會)。
- 花蓮縣:吉安鄉田埔部落、光復鄉、玉里鎮樂合村、新城鄉佳里村、富里鎮萬寧村、玉井(豐里村)。
- 屏東縣三地門鄉。
- 南投縣日月潭。
- 新北市烏來區。
產品數量以阿美族歌謠專輯最多(約55張),排灣族其次(5張),卑南族第三(4張),邵族第四(3張),泰雅族最低(1張);而布農族、達悟族、賽夏族、魯凱族等其他族群,並無收錄與發行。
鈴鈴唱片FL系列內容,從歌曲名稱及性質可歸納為11種:
- 傳統生活的描述。
- 慶典儀式(婚禮、宗教禮拜、豐年祭)。
- 男女情愛。
- 兵歌。
- 山地生活改進運動政令宣導歌。
- 國語山地歌。
- 陸森寶、陳實、黃貴潮創作歌謠。
- 社會變遷歌曲。
- 日語山地流行歌。
- 改編山地流行歌。
- 觀光表演舞曲:雜揉傳統歌謠、日本殖民文化、基督宗教讚歌以及現代流行歌曲。
黃主任列舉1950至1970年代未發片歌手,如下:
1950年至1960年代:高菊花、阿美娜、青萍、翁淑珠、王幸珠等人。
1960年至1970年代:盧靜子、葉玲(葉彩育)、湯蘭花、萬沙浪、紫茵等人。
山地歌星的社會資本分析,主要立基於「情」的家族化關係與「報」的人情倫理,如同學、親朋好友或鄰里關係等,大致分為4種:
- 部落素人歌手由鈴鈴、群星及心心唱片發跡。
- 歌廳、山地文化工作隊:高賀、葉玲。
- 拜師學藝型:紫茵、華萱萱、萬沙浪。
- 電臺、電視歌唱比賽型:王幸玲、鄭幼枝、湯蘭花。
製造甘願:歌唱比賽與表演舞臺
廣播電臺集唱片業主、經紀人與公關宣傳的多重身分於一身,既舉辦歌唱比賽培育歌手,亦製作唱片、舉辦演唱會、出版歌選。在政治宣傳工作之外,同時獲取歌手所創造的商業利益。透過歌唱比賽、甄選、簽約、受訓、實習、分發工作崗位、主持節目、現場歌唱節目、灌製選輯唱片;而電臺(正聲、中廣)比賽歌星有王幸玲、盧靜子與羅義榮。;電視歌星則有萬沙浪(王忠義)、湯蘭花。
鈴鈴唱片FL系列製作以卑南族的陳清文、汪寬志為重心,後期RR系列(12吋)轉手翁源賜,並轉向以企劃為主軸。爾後,鈴鈴唱片進入詞曲團隊創作時期,創作者幾乎皆為臺東人,彼此為同學、同事(正東電臺)等關係,如汪寬志、蔣喜雄、朱正吉、徐天賜、邱德東、孫大山等人。
「創作片」時期(1969年-1979年)
「創作片」主要指1968年到職的翁源賜所企畫的編號RR系列,其規格為12吋33又1/3轉。多數封面標記由陳清文、汪寬志、孫大山等人記詞採曲,數量約30張左右。依整個工業生產史角度來看,FL系列(1961-1969)見證原住民創作歌謠與民歌傳唱重疊的時代,而RR系列(1969-1979)則代表著山地歌曲填入國語歌詞,以及「實詞化」歌謠創作年代的到來。
陳清文與「鈴鈴」RR系列製作班底:
- 作詞者:孫大山、汪寬志、陳清文、邱德東、汪安安、郭茂盛、盧靜子、石君代、王秋蘭、黃貴潮。
- 作/採曲者:陳清文、蔣喜雄、邱德東、汪寬志、徐天識。
- 編曲:莊啟勝、張木榮。
- 個人專集歌星:盧靜子、石君代、王秋蘭、林美蘭、南月桃。
- 指揮:邱德東、莊啟勝。
- 伴奏:徐天賜、陳清文、汪寬志、翁源賜、汪安安、邱德東、朱正吉。
- 樂隊:正東大樂隊、明聲音樂研究社、明星大樂隊。
林班歌生成的時代背景:
- 民國40年推行「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辦法」、「山地育苗造林」、「山地實施定耕農業」等三大運動,目標促進「山胞」生活水準與生活方式的「平地化」。
- 現代化生活刺激了原住民對平地消費品以及現金貨幣的需求,林務局育苗造林政策提供原住民許多賺錢之機會。
林班歌的特色
- 具體反映著時代變遷,哀傷的歌曲佔很大數量,但未必是悲傷的方式演唱。
- 中文的歌詞簡單,有時混雜母語或日語,內容充滿自我嘲諷或調侃。
- 歌曲旋律融合各族群元素及當代流行歌的曲調。
- 詞曲多為集體創作,無特定作者。
林班歌旋律融合各族群元素及當代流行歌曲調
- 林班是跨部族性,相同的林班地有布農、排灣、魯凱等族,齊聚工寮一起唱歌。歌唱的曲調無特定某族群,可能為臺語、日本歌的曲調,其創作形式很自由。
- 通常以虛詞「naluwan、haiyan」等引出調子,接著輪流填詞,彼此唱和。
國語林班歌「心上人」系列:
石君代《心上人─山地國語歌唱集》可以算是首次為國語世代製作之山地歌專輯,之後陸續有排灣族王秋蘭(1979)、卑南族南月桃(1979)灌製個人演唱專輯,主打歌為「心上人」系列,如〈難忘的心上人〉、〈再會心上人〉、〈心上人你在何方〉等,反映出當代離鄉背井至都市工作的情愛辛酸。
而臺灣山地歌曲於不同歷史情境而產生族際效應,「我們都是原住民?」的泛原住民認同。時代變遷進而發展成多元文化社會,並產生不同世代的想像認同,也因此產生上述諸多不同語種之歌曲。山地土風舞曲唱片、漢人的小學生模仿原住民舞蹈等,皆呈現當代社會複雜的文化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