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浦忠成(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時間∣109年8月27日(四)
地點∣國史館
文/JT
國史館109年臺灣客家及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於8月27日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浦忠成主講「鄒族歷史發展芻議」,以文獻及部落耆老的口述歷史分享鄒族如何從過去走到今日,其脈絡如何發展。
鄒族之起源、支群及傳統領域
「神話傳說」為鄒族文化特色之一,部落耆老提及族群起源及發祥地,皆會以神話傳說為開端,而其歷代族人也深信不疑。鄒族的口傳歷史及整體觀念主張其民族起源地為玉山(Patunkuonü),女神nivnu 或大神 hamo在山上搖動楓樹lauya,樹果落下成為男人,樹葉落下成為女人,其為鄒(cou)的祖先。
近代鄒族人認為,鄒(cou)的空間領域(hupa)南至荖濃溪(fozu ci chumu)上游,北至陳有蘭溪(himex ci chumu)中上游,西至嘉義(maibayx)東側平原,東則以玉山山脈(Patunkuonü)為限。
鄒族在1650年荷蘭據臺期間形成四大社:特富野(tfuya)、達邦(tapangx)、伊姆諸(imucu)、魯富督(luhtu),擁有一定的領域,並且對外進行移民。時至1700年前後,鄒族勢力皆仍穩定發展。然而,1725年實行阿里山番租制度,使得鄒族在平原及西部淺山的土地快速流失。1769年吳鳳事件後,鄒族邁入衰微期,起初尚可守住北方獵場,布農族只能沿著中央山地向臺東山區移動。1770年,布農族郡社群則開始入侵魯富督大社北方領域及鄒族東方的獵場。
19世紀是布農族在中央山地持續遷移與擴張時期,對於鄒族領域產生嚴重的威脅。日治時期,日人強制將布農族移入,使得鄒族喪失魯富督大社原有的土地(今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新鄉、久美、望鄉等部落)。1931年楠梓仙溪以東獵場割讓予布農族,鄒族因此喪失極大範圍的獵場。1950年於新美、茶山(cayamavana)成立集體農場,鄒族領域即延伸至此。
吳鳳事件
1717年(康熙56年)《諸羅縣志》記載:「三十年來,附縣開闢者眾,鹿場悉為田」。康熙年間,嘉義地區拓墾線於東側已達嘉義東堡(今中埔、大埔鄉全部及番路、竹崎鄉一部),及大目根堡(今竹崎鄉大部),並設通事以理「番政」。康熙末年,擔任通事的吳鳳即在此地區遭來襲的鄒族人馘首。事發地點位於中埔鄉平地,推斷應為當時居住在平原或阿里山前山丘陵部落的鄒族人群起反抗。
阿里山
今一般觀念阿里山即為觀光地區,世居其地的鄒族人稱之為psoseongana;該詞彙的語根是seongx,為松樹之意,pso- 有廣布之意,-na, -ana 常置於地名之後,所以psoseongana 意指其地遍佈松樹,為阿里山最早的名稱。
阿里山是連接玉山西峰支脈山彙的總稱,自古至今其所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如1722年mamespingana女人之地戰役、1725年阿里山番租制度、1899年日人開墾等等,可得知此地亦屬鄒族的傳統領域。
然而,鄒族人、獵首習俗、森林、鐵道、吳鳳、傳說、廟宇、碑銘等,這些看似無關的人事物,在日本人執意開發阿里山資源的過程中,經有心人將之串聯、渲染及附會,造成外界了解阿里山土地與原住民的重重霧障。
結語
浦忠成教授於開場表示,鄒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而他們卻能夠將歷代族人的生活,形成敘述,並口耳相傳,其歷史「資料」與有文字或文獻佐證的民族存在極大差異,亦不適合用一般的學術概念看待。部落耆老的記憶及口述極為重要,然而,鄒族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衰退,浦教授語重心長地表示:「我們的語言、傳說及昔日智慧者曾說過的話,以後還會繼續存留嗎?鄒的孩子還會鄒語嗎?不會說鄒語,天神等神靈接納祈求嗎?」鄒族歷史仍需要現代的鄒族人,持續用心地延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