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大洋洲民族誌影展:
島嶼新視界──生命的變奏
在人類學領域中,大洋洲研究已有相當長遠且深入的成果,而大洋洲上的居民多與臺灣原住民同樣身為南島語族,相關議題值得我們關心與認識。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童元昭老師歷年來持續開設相關課程,為推廣大洋洲知識努力。今年度(104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執行原夢計畫,原民中心與12位來自各大專校院的原住民學生組成Mata Fiji團隊,至斐濟南太平洋大學進行15天的研習活動,串起大洋洲間的南島聯繫。
2015/12/12-2016/1/15 Mata Fiji團隊成員將於臺大人類學博物館推出「我在斐濟有個家」特展,同一期間也搭配原圖中心的週六電影院,舉辦《2015年大洋洲民族誌影展》,讓大洋洲島嶼的真實景況及其中的人類學關懷能夠透過影像碰觸到更多學術圈外的人群,並更加豐富與臺灣原住民息息相關的南島文化視野。
本影展以「島嶼新視界-生命的變奏」為題,欲透過四部相關影片傳遞當代大洋洲島嶼在納入世界體系中與西方文化交會下所產生的社會文化變遷,如資本經濟、國際政治與全球暖化對島嶼傳統的影響,並聚焦於土地上的人之主體性,藉由微觀的生命故事呈現其如何回應全球化時代下新的改變、衝突或挑戰。活動中將邀請大洋洲相關研究學者進行映前導讀,並於映後設有交流時間,由主持人帶領現場觀眾進行問題討論,讓大家更加深對影片議題的了解。
●活動日期: 12/5、12/12、12/19、12/26
●活動時間、地點: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12/5、12/19、12/26 14:00-16:00)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12/12 12:10開始)
●影展片單:
- 城裡的牛仔和瑪麗亞 Cowboy & Maria in town
- 大地有眼 The Land Has Eyes
- 消失之島 There Once Was an Island
- 廣告傳教士 Advertising Missionaries
●原圖場次活動議程:
13:40-14:00 |
入場 |
14:00-14:20 |
主持人介紹、講者導讀 |
14:20-15:45 |
電影放映 |
15:45-16:00 |
映後交流、討論 |
●影片簡介:
1.城裡的牛仔和瑪麗亞 Cowboy & Maria in town (12/5)
1991│巴布亞新幾內亞│59min.│Les McLaren& Annie Stiven
★1991 澳洲影像學會 最佳紀錄片獎及多個影展大獎
這部電影是關於人流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城市的問題。自1975年以來很多人從農村地區尋找工作遷移到首都莫士比港。影片集中在兩個城市居民(牛仔和瑪麗亞),在城市經濟的邊緣中生存的故事。在莫士比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各種地方傳統和500餘種不同的語言遭逢了電視,夜總會和人們的基本生存,孕育出了屬於城市的風格,也就是新的文化認同以及一個新的城市部落的出現。
2.大地有眼 The Land Has Eyes (12/12)
2004│斐濟│ 87min.│Vilsoni Hereniko
★2004 多倫多Imagine Native Film & Media Arts Festival最佳戲劇作品獎
★2005 Wairoa Maori Film Festival 獲Best Overall Entry獎
本片以斐濟的羅圖馬(Rotuma)為場景,述說主角維琪(Viki)的成長故事。維琪自小聽父親講述當地的女戰士的神話,並對她有著特別的迷戀。不幸父親遭到從澳洲回來的富有鄰居誣陷偷竊,並用一隻豬賄賂法庭口譯員。知情的維琪向父親敘述法庭裡發生的事,而父親則向女兒重述了羅圖馬的古老信念:土地本身是有靈性的,在這片土地上所有發生的不義之事,土地最後都會討回公道。父親勤奮工作好償清法院的罰鍰,但終究不堪勞累而病死;這讓維琪深切體會到她猶如女戰士在羅圖馬島上遭到遺棄的感覺,認清自己必須獨自面對命運的事實。又或許父親的精神透過女戰士的故事得以長存,並指引著維琪…….。
3.消失之島 There Once Was an Island (12/19)
2010│玻里尼西亞│ 80min.│Briar March.
★榮獲二十座最佳紀錄片、影評人等國際獎項
如果你的族群必須面臨決定是否要永遠離開家園,而且還沒有任何協助,你該怎麼辦?這是真實發生在波里尼西亞的塔庫社區,一個位於西南太平洋上有著自己獨特文化的小珊瑚礁島嶼的故事。當可怕的漲潮侵毀了塔庫人的家園,他們首當其衝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在這部「真實電影」中,三個強悍的角色特羅、安達和沙帝讓觀眾進入他們的生活與文化,以及歷經環境危機的第一手景況。
4.廣告傳教士Advertising Missionaries (12/26)
1996│巴布亞新幾內亞│ 52min.│Chris Hilton & Gauthier Flaunder
★1996 雪梨國際電影節最佳電視紀錄片Dendy獎入圍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商品無法通過電視、廣播或印刷品等方式宣傳,必須通過其他方式開發市場。於是一台小貨卡宣傳車在遙遠的高地中穿梭,並在駐足的村落裡透過肥皂劇中置入性行銷各種產品。這些「廣告傳教士」遵循公司使命,要為高地的人們帶來一場消費革命。在較大及較現代化的城市裡,公司大打農耕產品和汽車零件的廣告。在偏遠的鄉村,則用卡車的後半部做為舞台,西方現代客廳當背景,吹捧可口可樂、高露潔牙膏、西方服飾、罐頭食品、洗衣粉等產品優點。這部電影觀察了這種廣告型態對從未接觸外界的村落所發生的影響。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傳統村落與這些新的(廣告)傳教士第一次接觸之前的情景,接觸之際,以及接觸之後所發生的結果。
●講者名單:(依播放次序)
- 黃郁茜: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 童元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暨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 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陳玉苹: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