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卡巴浪的調色盤
作者:吳豐秋
出版項:臺北市 : 米樂文化,2011.10
ISBN:9789868744226
文/廖偉辰
位於東亞航路中間站的臺灣,一直是各方勢力交接的場所,遠從西方而來的歐洲人,和海禁開放之後,重新馳騁於海上的漢人,以及從遠古以來,就住在臺灣本島上的平埔族群,在十六世紀之後的互動、衝突與理解的過程,這段時期也應該是臺灣史上最精采的時代。
本書作者就是以這個時代背景為畫布,以卡巴浪所經歷和看到與發生在他周邊的事件為敘事主軸,娓娓述說在荷蘭殖民時代晚期,在平埔族群當中的西拉雅族群村落水車村所發生的故事。
每天在世界各個角落,人們會因為宗教、族群等等外在因素的不同,而產生不信任,並發生衝突,這類的事情往往時有所聞;因為,不論是在達佛(Darfur)的屠殺,或是之前盧安達(Rwanda)的內戰,還是延續多年的以、巴衝突,我們都可以看到人們因為宗教、族群等等外在因素,而產生劇烈衝突的場景。而在小說一開始,漢人和荷蘭人之間的衝突,或是國姓爺鄭成功與荷蘭人之間戰爭,也反映這個從古至今的現象。
但是族群之間,除了衝突之外,別無其他的方式可以相處嗎?小說家則給我們另外一個不同的答案,從小說中,可以看到了救了主角卡巴浪,並教他畫畫的漢斯是荷蘭人;而住在水車村的人群,則有從非洲來的依蒂娜,還有在國姓爺鄭成功和荷蘭人衝突時,臨陣脫逃的漢人少年阿彰與阿得,他們之間都來自不同的背景,但最後都因為理解而和平相處,並互相幫助。
和小說家陳耀昌所寫的《福爾摩沙三族記》一樣,小說家吳豐秋在本書中,也在反思不同族群文化之間的碰撞、衝突與相互理解這一個命題。而對應於現代臺灣政治中政客操弄的族群對立與隨之而來的民粹政治相比,在十六世紀晚期,臺灣曾經有一個可能是族群共存的美好年代,這也許是越來越多小說家願意透過虛構的小說來書寫他(她)心中的理想,期望讀者可以從閱讀之中,能從中反思臺灣的現狀,並找尋邁向未來的新方向。
但不論是《福爾摩沙三族記》還是本書《卡巴浪的調色盤》都是由漢人作家的觀點所寫的族群故事,最近聽聞原住民族作家巴代,即將出版描述同一個時期的小說《白鹿之愛》,不知道在原住民的眼中,這段時期的族群交會,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也值得讀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