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盧育嫺
看過郁永河《裨海紀遊》的讀者,若也讀過楊南郡與徐如林的《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台灣百年前的足跡》、《與子偕行》…等報導文學著作,定會心有所感,這位於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二月抵達臺灣的清朝文官,與楊南郡、徐如林有著相同的披荊斬棘、冒險犯難精神,且都留下了傳世著作。因為這樣的神似性,十月二十二日星期六下午,臺南圖書館邀請楊南郡演講「從郁永河的《裨海紀遊》窺見早期臺灣原住民」。楊南郡老師上台演講,徐如林老師在台下播放自製投影片,喜愛探險與著作的兩人,夫唱婦隨共同演繹出三百多年前的探險老玩家─郁永河,與早期臺灣原住民風貌。
葉石濤曾說郁永河《裨海紀遊》與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是臺灣文學「散文雙璧」,兩本書記錄了十七末-十八初臺灣的風土民情,尤其是對當時居住於西部的平埔族描述篇幅相當多,保存了非常珍貴的原住民族史料。在文學方面,《裨海紀遊》對近代文人產生的影響持續至今,如:西川滿《採硫記》(合編於《赤嵌記》)、葉石濤《採硫記》、林海音〈採硫人:一箇冒險家的故事〉(註1)、楊龢之《遇見300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許俊雅《裨海紀遊校釋》…等。難怪有「臺灣文學活字典」之稱的黃得時曾稱《裨海紀遊》為「臺灣文學史上隨筆文學裏最出色的作品」(註2)。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