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時間|2017年1月18日(展覽期間:2016年12月17日至2017年3月16日)
文/林恬慈,圖/林恬慈、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2014年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正名為第十五、第十六族原住民族,過去迫於接受更多漢化的平埔族群,也朝著追求社會認同為目標,積極投入文化復振的工作,希望透過協會成立、祭典重現、媒體曝光、館際合作等等方式,凝聚族群的向心力,爭取到政府的認同,並獲取更多管道與資源傳承已開始衰微的部落文化。其中,屏東縣的平埔文化復振,近年來更是受到屏東縣政府的支持,給予經費進行系列的文化尋根活動。
「加蚋埔與阿姆有個約定:馬卡道族加蚋埔部落」特展由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主辦,屏東縣高樹鄉泰山社區發展協會承辦,目的為希望透過展覽的形式,讓更多人知悉屏東縣加蚋埔部落的馬卡道族文化。展名中的「阿姆」為族人認定宇宙中最高的神,能夠保佑族人平安,並懾服向靈(如道教信仰中的孤魂野鬼),類同平埔族群一般所奉祀的「阿立祖」,僅在稱呼上有所不同。因此,整個展覽的意象也以馬卡道族的重要祭儀「夜祭」為中心發展,如展覽入口的佈置效法公廨入口牌樓,營造出觀者一起參與加蚋埔夜祭的氛圍。
展場四周從介紹屏東馬卡道族與加蚋埔部落開始。屏東馬卡道族為屏東一帶的平埔族群,因為所在地區不同以及比鄰不同族群的緣故,延伸發展出各自的文化,其中泰山村的加蚋埔、內埔鄉的老埤村、萬巒鄉佳和村的佳匏朗等聚落皆維持傳統儀式,並各自於農曆10月、11月、1月舉行夜祭。按慣例,加蚋埔於農曆11月15日舉行夜祭,用以感謝一年來阿姆對族人的保佑。
加蚋埔夜祭通常於加蚋埔公廨(中埔公界忠原廟)舉行。而在這次的展覽中,展場中央刻意空下可容納祭典舞圈的大片空間,從存放穀物的圭茅開始,逐一向觀者介紹周圍玻璃櫃內的向壺、獸骨頭殼等慶典用品與鼠夾、魚簍等日常生活所需器物,祭祀傳統的白衣紫藍色裙的穿著,還有以圓仔花、蕨類等植物編成的花環「哈網」。另外也約略說明了加蚋埔夜祭的流程:會親(與頭社、番仔田等其他聚落的交流)、祭祖先桌、狗靈祭、土牛祭、開曲向、趒戲(taholau)、點獻豬、開水向、敬天公、轉豬、敬祖等等。
最後介紹的是祭祀的主角「尪姨」,尪姨的角色類同於祭司,在祭祀中負責與阿姆溝通。尪姨通常為家傳世襲,原本應共有七位尪姨,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神職分工,如今因為受社會結構改變之影響,大部分的尪姨沒有將身分傳承下去,且大多都已過世,目前只剩下一位尪姨潘菜霞女士。潘女士將她仍記得的平埔歌謠,用平假名拼音的方式保存下來,以供歌謠的傳承與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