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ki Bauki 導演 x 童元昭 教授
天.地.人首部曲《Mainay.男人》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會
文/莎歷瓦勞.布朗
臺東的卡地布部落,保持著卑南族傳統社會中男子訓練的巴拉冠制度,這項制度從古到今,歷經中斷失落而後又被振興,到現在,因應當代社會也有不同的風貌。導演Uki Bauki於今年製作完成的《Mainay.男人》,透過鏡頭將現代卡地布部落的巴拉冠制度再現,為與讀者一同來了解卑南族巴拉冠制度的內涵及其重要性,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於2015年8月29日舉辦《Mainay.男人》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會,邀請Uki導演以及臺灣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的童元昭主任(臺灣大學人類系教授),透過對談的形式和與會者共同來了解本記錄片的意涵,也透過影片的討論激發對卑南族巴拉冠文化的思考。
座談會的開始,童主任先對Uki導演作簡要的介紹,Uki導演的作品自2009年八八風災後開始出現,而且主要是以行動短片的形式,表現出記錄片的製作是有訊息要傳達的,因此公共性特別的強烈,主要是透過影片與社會進行溝通,當然,本部《Mainay.男人》也是想跟社會有所溝通。介紹過後就進入雙方的對談。
為什麼是從男人開始?你的影片叫做「天.地.人」首部曲,為什麼是這麼急切的先處理男人的問題?
我在卡地布部落拍片,今年是第三年。剛開始我著手的議題其實跟他們男孩或女孩養成的訓練沒甚麼關係,而是關注在「捍衛祖靈,拒絕遷葬」的議題,主要是祖靈信仰與原住民在土地與權利上的抗爭。但在長期的觀察與記錄中,我發現卡地布部落在運動的過程中對外非常團結,而且文化紮根非常深厚,你隨便問一個當地的國中或國小小朋友,他們都可以說出為什麼他們要「捍衛祖靈,拒絕遷葬」,表現出卡地布族人的文化價值觀,而且非常堅持。
至今,運動已進入第五年,一般來說運動的時間一旦拉長就容易潰堤,外在力量透過各種方式直搗文化核心。但在卡地布,外在文化打不進他們的核心,成為他們堅定文化信念的後盾,我認為是巴拉冠。巴拉冠做為卡地布的文化中心點,是文化教育的根基、教育下一代的方式,同時也是卡地布對外處理公共議題的核心單位。所以我想先從男生開始講,其實女生也很精彩,但目前我還停留在男生。拍這部紀錄片,也是希望能傳達「其實這個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文化與歷史,如果多一點同理心理解他人,其實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紛爭與對立」。
紀錄片中的故事顯然還沒結束,你的影片標題是「天.地.人」,然後這部為首部。你後續要怎麼發展?或者你已經確定會有幾部曲、分別要講哪些內容,可以跟我們分享嗎?比如從性別角度來看,第二部曲你會處理到「女人」的問題嗎?
其實「天.地.人」是想表達原住民對待土地、萬物的思維,就卡地布來說,如何對待祖先、土地,才能被稱為真正的人,這一串的關聯。包括祖靈信仰對祖先的崇敬,祖先所傳承下來對待土地及萬物的共生關係與敬愛之心等等所形成的一套宇宙觀。就好比現在已經有很現代的食物或烹調的方式,部落的人還是要上山狩獵,儘管現在打獵的方式已經不同,但是一些應該了解的知識和智慧要被傳承下去。
我現在正在進行第二部曲的拍攝,這個系列原本打算就是三部曲。因為就以往看紀錄片的經驗,長度太長的紀錄片可能比較不容易吸收,所以試著將長度縮短,透過音樂和表現的方式,希望讓更多人容易親近紀錄片。
第二部曲一樣是在拍男生,不過是拍小男生:巴拉冠最低的階級──法力勝階級的小男生,跟還不能進到巴拉冠的階級──達古伐古範的小男生。很想要進入巴拉冠的心情,對比進到巴拉冠後做得最辛苦的心情的故事。因為還是希望以集體的方式讓他們自己來講故事,所以並沒有設定主角是誰,內容也比較生活化,主角們大多是國中、高中生,也是跟《Mainay.男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