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
胡家瑜 编著;臺大出版中心,2015
文/翁稷安
以研究西方上古史聞名的義大利知名歷史學家Arnaldo Momigliano,曾經為文分析古物研究者或收藏者(Antiquaries)和上古歷史研究之間的關聯,在他看來,古物研究者過去的學生,但不同於歷史學者,他們不是按照時間而是按照器物系統分類的方式書寫;另外,歷史學者對史實的列舉是為了解釋特定的歷史情境或狀況,古物研究者們雖然對同一類別的收藏品特別有興趣,卻不見得具有問題導向。這樣獨特的身份,在西方可溯源至公元前五世紀下半的希臘。Momigliano一文的重點不只在區隔歷史學者和古物研究者間的差異,恰恰相反,他企圖勾勒出兩者之間時而交互影響,時而敵對鄙視的千絲萬縷。其中值得注意的,他指出在近代史學雖然對這群以收藏古董、器物為專業者多所鄙視,但在近代史學自身價值觀成形的過程中,古物研究者或收藏者看待器物的態度與方法,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帶來深遠的刺激和影響,將近代史學從十七世紀以來的「歷史懷疑論」中解救了出來。
Momigliano的目的除了勾勒出近代史學基本性格的形塑外,可以猜想多少也有點想為古物收集者、研究者平反之意,尤其當在今日「論述」成為學術主流時,這些藏家搜集的貢獻,往往只被視為基礎、低階的工作。然而,學術的風向因時而變,這些收藏採集的工作,反而提供了不變的基石,從歲月流逝中搶救下難得的吉光片羽。
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胡家瑜教授編著的《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一書,不僅展示了珍貴的原住民族藝術品,更重要的,是挖掘、還原了收藏家宮川次郎的一生。在本書三百多頁的篇幅裡,我們透過宮川的眼光欣賞著原住民族留下的藝術,又透過胡教授的爬梳剔抉認識了這視線的主人,一層又一層的讓我們認識了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