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曼.藍波安《大海之眼:Mata nu Wawa》新書分享會
主辦│印刻文學
時間│2018年11月16日 19:00
地點 │讀字書店
攝影、文字/布朗
2018年10月,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的最新散文《大海之眼:Mata nu Wawa》出版。印刻文學選擇了11月16日這一天不是太冷的冬日,為夏曼.藍波安舉辦了一場新書分享,空間不大的讀字書店擠得滿滿,大家在澄黃溫暖的燈光下等待分享會的開始。
首先由三位夏曼.藍波安邀請的友人們從不同的面向引導大家思考本書,分享各自的心得。為《大海之眼》撰寫導讀序文的陳敬介老師(靜宜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說:這是夏曼的第10本作品,前9本撰寫的是夏曼的海洋,這一本則是他帶著大海之眼在陸地上的故事,是完全不同的題材,需要重新去理解與詮釋。陳老師強調本書所書寫的經驗,或許並非是一般讀者容易理解或想像的,但唯有盡力去理解,以心映心地去閱讀與感受,才能真正彰顯這本書的價值。同是作家的張耀仁老師(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則透過許多照片來呈現夏曼筆下空間的氛圍與狀態,引領參與者一起進入《大海之眼》的書寫情境,此外,張老師認為,夏曼.藍波安從翻譯海洋到書寫自我的路徑,不同於大部分書寫以自我為起點的路徑,因此《大海之眼》在其書寫光譜上有其不同的意義。劉威廷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則從西方殖民研究及傅柯的異質空間理論來觀察夏曼.藍波安的作品及其脈絡,帶給現場與會者另一種思考的觀點。接著由夏曼.藍波安來分享並回應幾位朋友的評論與現場讀者的問題。
(上圖依序為陳敬介老師、張耀仁老師、劉威廷老師)
《大海之眼》回首自身的經歷,從小島來到大島念高中,面對與自身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與文化,為了抗拒被強勢的文化吞噬,拒絕加分保送師範大學。為了證明可以自力考上大學,花了四年的時間,這中間為了生活費、補習費,在臺灣西部四處打工。夏曼說,在念淡江大學的時候,我的手都插在口袋裡,因為都是鋼筋鏽,我要怎麼把手洗乾淨?回蘭嶼,去游泳,鐵鏽就可以退去。儘管在臺北的霓虹燈下我有很多傷痕,但每當回到蘭嶼,我都想說:再考一次吧。每當很苦的時候,總忍不住想:假如我去讀師範大學,可能就不用吃這麼多的苦。但過程中的試煉,到現在也成為我對文學的愛。回首過去,對夏曼來說,過程中的苦就是他追索自我與文化的驅力,也砥礪他的文學。
夏曼.藍波安書寫海洋文學,是海洋情緒的翻譯者。談到翻譯,夏曼說:我到去海裡潛水抓魚,用達悟與跟部落的人交談,然後用華語寫出來,這就是翻譯。我的母語天生就是跟海洋綁在一起,你看我潛水,這就是我的文學,我的文學浮到陸地上的時候,它就變成漢字,就叫做「翻譯」。夏曼.藍波安所貫徹的海洋思維,不僅止於文學創作,從生活上的實踐,身體力行地延續與傳承是來自海洋的宇宙觀,是達悟祖父輩所給予民族科學知識,這些都成為夏曼文學訴說的養分,同時也是他的生活方式,達悟人的生活方式。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