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11月2日(六)~3日(日)
地點:臺大總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文字/攝影:鍾承育
臺灣原住民族文學論壇自2010年的第一屆舉辦至今已經邁入第4年,今年以「Pudaqu播種祭」,做為2013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暨文學營與文學論壇系列活動的主題。Pudaqu這詞彙來自邵族,是在春天播種時,為求農事順利所使用。這詞彙也象徵作家們在春季便開始辛勤書寫,而秋天的系列活動即是豐收的季節。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協助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發展協會以及山海文化雜誌社,舉辦今年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學論壇和文學獎頒獎典禮,地點皆選在原圖中心旁的臺大總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論壇於11月2日、3日舉辦,吸引了社會各界關心原住民族文藝發展的人士前來參與這次文學界的年度盛會。
Day 1
論壇第一天包含專題演講在內共有5個場次,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浦忠勝專門委員簡單的致詞之後,由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助理教授魏貽君,以「說故事的『莎赫札德』們──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從縱向的歷史脈絡,探討二次世界大戰至1980年間,臺灣原住民文學漢語書寫的起源。魏教授以孫大川老師曾提出的「黃昏意象」做為開場,談到他如何、為何研究原住民文學。就如同在他的《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一書中所提到的,這樣的研究不只是存在學界裡的文學、歷史、或是文化分析,同時也是「一個社會診斷的問題」,進而延伸到作者、學者、與出版者之間的社會流動關係。
圖:魏貽君教授
現在的臺灣原住民文學研究多聚焦於原住民運動世代以後的作家,關注單一作品或議題,魏教授轉而從更早的源頭開始追溯,探討日據時期與二次大戰後,是否有原住民使用「文學性」的展演,並列舉幾位原住民作家如:卑南族的巴恩‧斗魯(Pang Ter)、同族的巴力‧哇歌斯(陸寶森,Bali Wakas)、鄒族的吾雍‧雅達烏猶卡那(高一生)、排灣族的谷灣‧打鹿勒(陳英雄,Kowan Talall)、以及阿美族的蘇密(曾月娥)。魏教授以「作者」的概念,與早期口傳文學之「匿名性」相互對照,重新定義了以文字書寫的原住民文學,產生了身份文化認同的書寫位置。不過,戰後原住民作家們的作品不免受到當時反共愛國時代氛圍的感染,將華夏的價值觀植入作品之中。更有從事部落民謠採集的作家如巴恩‧斗魯,其作品Nalowan吟嘆曲被羅家倫改編填詞為具有濃厚國仇家恨味道的歌曲「台灣好」。 (more…)